值不值得,其實不是誰說了算

公众号:心棲

比起對與錯,人們更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價值。

值不值得,其實不是誰說了算

——從貨幣到靈魂的定價權

貨幣的價值,從來不來自它本身的材料或重量。它既不是黃金,也不是食物;一張紙、一段編碼、一串加密的數字,若沒有人願意交換,它就是廢物。
但在現代社會中,貨幣卻成為了衡量一切的尺度。原因只有一個:我們集體地相信它。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貨幣是一種交換媒介價值儲存單位;從社會學來看,它是一種制度化的信任機制,讓陌生人能在無情感基礎下完成合作;而從哲學角度,它甚至是一種虛構秩序——如歷史學家哈拉瑞所說,貨幣是人類共同想像力的產物,是我們自願參與的一場夢。

於是,一張鈔票能換取糧食、治療與飛往遠方的航班,不是因為它本身具備這些價值,而是因為我們用「相信」賦予了它「力量」。

那麼,商品的價值又來自哪裡?

在傳統經濟理論中,商品的價值來自稀缺性與需求。物以稀為貴,有人需要,自然就有市場。但這只是冰山一角。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不只來自其使用,而是來自其中隱含的勞動關係與剝削邏輯;而社會學者布迪厄則提醒我們,商品之所以有價,是因為它同時是一種象徵資本,在特定文化場域中被視為地位與品味的代表。

你我都見過,一幅畫,有人看是一堆顏料,有人卻願意傾家蕩產買下。那不只是審美品味的差異,更是身份認同、社會認可、情感投射與故事連結的總和。
所以說,商品的價值不只來自「它是什麼」,而來自我們對它相信了什麼、投射了什麼、需要了什麼。

那麼,人呢?

如果一張紙能因為被信任而值錢,一件商品能因為被需要而顯貴,那麼人——這個活生生、會感覺、會思考、會創造、也會崩潰的存在——又是怎麼被衡量的?

昨天,我和一位學員談了很久。他一邊苦笑,一邊形容自己像一台快報廢的舊機器:工作做得吃力,太太常常對他發脾氣,小孩跟他越來越疏遠。
他說他好像不管做什麼都不對。講話太多會被嫌煩,不講話又被說冷漠;努力賺錢被說沒陪伴,不工作又被說不負責任。
他皺著眉問我:「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我是不是……根本沒有價值了?」

我沒立刻回答。因為我知道,他問的,不只是「怎麼做比較好」。他問的是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如果我做不好,是不是代表我這個人,不值得被愛了?」

這個提問,其實許多人都默默藏在心裡,只是從沒說出口。

我們早就習慣用「產值」來換取認同,用「功能」來換取存在的位置。從小被教導要乖、要聽話、要有用,長大後繼續在職場裡、關係裡,拚命扮演「對的人」,唯恐做錯一件事,就失去被愛的資格。

但你有沒有發現,那些焦慮與痛苦,往往不是因為事情本身難解,而是因為我們太害怕「自己不夠好」。我們太怕自己——
被嫌棄、被遺棄、被證明不值得。

而這種價值的衡量,無形中把「人」也商品化了。彷彿我們的價值,需要靠表現、成績、收入、溫順度、奉獻度來維持;一旦這些表現不再「有用」,我們就像過期商品一樣,被擺在角落無人問津。

我望著這位學員,靜靜地說:「你不是沒有價值,而是你一直都把價值交給別人來定義。你以為只要夠努力、夠忍讓、夠付出,就能證明你值得留下。但你忘了,人的價值不是拿來證明的,是拿來承認的。你早就值得了,從你還什麼都沒做的時候開始。」

他靜了一會,眼眶紅了。他說:「我從來沒想過,有沒有人會願意肯定我,不是因為我做得對,而只是因為我是我。」

這一幕讓我想起初生的嬰兒。當一個孩子呱呱墜地時,什麼都還不會做,卻能讓整個家庭落淚。沒有人問他會不會賺錢、會不會溝通、會不會成熟;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的宣告。

我們都曾是這樣被迎接來到世界的,只是長大以後,我們忘了這件事。

後來,這學員說他想慢一點,想學著不靠「被需要」來存在。他想學會看見自己,也讓自己活著不是為了應付,而是為了呼吸、為了愛、為了好好存在。

那一刻,我知道他已經開始從一種商品化的生命觀走出來,走向一種更自由的價值認同:不是別人說你值多少,而是你願不願意相信——你本來就有你獨一無二的價值,不需標價。

或許我們都該問問自己:
你今天活著,是在證明你「值得」嗎?還是你終於願意相信:就算什麼都不做,你依然是有價值的?

如果你願意,不妨在生活中試著練習幾件小事,重新召喚你與自己價值的連結:

  • 當你沒做出任何成績的那天,能不能仍然對自己說:「今天的我,也值得被愛」?
  • 當你面對批評與否定,能不能先抱住內心那個被動搖的小孩,告訴他:「你的存在不需要任何人來批准」?
  • 當你不被需要、不被依賴,能不能不急著補位,而是練習靜靜地在場,陪伴自己的真實感受?
  • 最重要的:你願不願意嘗試把價值的鑰匙,從別人手裡慢慢拿回來?

這些提問,不是為了讓你馬上變得堅強,而是讓你在每一個想要退縮的夜晚,不再獨自懷疑自己。你可以練習溫柔地對自己說:

「我不是誰的商品,我不是績效的總和,我不是好壞的標籤。
我,是我。是正在學會好好愛自己的那個人。」

你不需要證明什麼,才值得被好好對待。你不需要被定義,才有存在的理由。

願我們都能,在這個價值被量化的世界裡,守住心裡那一塊不願被標價的溫柔土地。
哪怕再小,也足以生長整片靈魂的森林。

我會在那裡,等你,陪你,一起種下第一棵樹。

後記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煩惱選擇錯了、說錯了話、做錯了決定,但其實,我們心底最深的害怕,從來不是「錯了」這件事本身。

而是——

如果我錯了,那我還值得被愛嗎?

所以,也許真正困住我們的,不是道德的對錯,也不是社會的成敗,而是那個無聲的提問:
「我這樣,還算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嗎?」

比起對與錯,人們更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價值。


而這樣的在意,並不是脆弱,而是因為我們都渴望——在這個高聲論斷誰對誰錯的世界裡,有一個地方可以只因為我們的存在,就值得被接住。

如果你正在懷疑自己的價值,請讓我再說一次——
你,不需要證明什麼。你本來就是值得的。

发布:2025-05-08


公众号:心棲
我喜歡與人對話,也習慣靜靜陪著人走過情緒的低谷。 過去在教育體制中任教多年,陪伴過無數學生度過迷惘、壓抑與身份探索的 ...
18 则内容,8 人关注。   了解更多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