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椅的秘密

公众号:心棲

你有沒有發現,生命裡的課題總是一再重演?
換了工作,依舊感到不安;換了伴侶,依舊怕被遺棄。
我們努力積極,卻常常像在原地打轉。
或許,問題從來不是要被擊敗,而是要被看見。
就像排列裡的空椅,它安靜地站在那裡,不逼迫你,只等你有一天願意靠近。

昨天刷著 IG 的時候,意外看見一位朋友轉發了我九月五日的小型系統排列分享課。照片裡的場景熟悉卻陌生,一張張椅子排在那裡,靜靜地承載著彼時的氛圍。那一瞬間,我停了下來,心裡微微一震。並不是因為這場活動有多盛大,相反地,它非常小,甚至簡單得有點隨性;但正因如此,當有人願意把這段經驗帶出去,就像是某種無聲的回應:那天的傾聽、沉默、眼淚,並沒有消失,而是在另一個地方延續。那是一種微妙的心情:被看見、被接納,甚至像是一個無形的聲音,在說——「你在這裡有一個位置。」

那天的課程真的不大,只有五位學員,即使坐滿也不過六人。我並沒有打算要招來太多人,只希望能好好陪伴這幾個願意來的人。我們也沒有特地跟艸樂的老闆說要包場,只是臨時敲定的分享會,甚至擔心人數會不齊全。但艸樂的老闆出乎意料地體貼,把吧台最美的位置留給我。我心裡暗暗感恩,卻依舊沒把握,因為那天正逢公共假期,誰也不知道咖啡館會有多少人進進出出。這是我第一次如此隨性地舉辦活動。結果出乎意料,當天來喝咖啡的人比想像中還要多,我一度擔心這場分享會會被環境的喧囂沖淡,最後變成只是隨意的小聊。但不知怎的,那天自己竟有了異常的勇氣,臉皮厚得出奇,就這麼開始開口,把家庭系統的概念說了出來,甚至帶著學員做起了一些移動的示範。吧台那一頭,老闆和助手忙著招呼客人,而我則在另一端慢慢展開。讓我感恩的是,學員們都願意專心,投入到這場既偶然卻又必然的聚會裡。

我們那天並沒有真正圍坐成一個圈子,而是坐在艸樂那個帶弧形的吧台前。五個人,不多不少,剛好佔據了正面的位置。老闆特地把那一排座位留給我們,就像在咖啡館裡劃出了一塊小小的空間。排列的時候,我讓學員站到吧台裡面,那個平常咖啡師跑咖啡的地方,忽然變成了一個小講台。位置不大,卻足夠承載一場體驗。我們就在那裡擺放椅子,做移動,也做凝視。雖然隔著吧台,但每個人都很專注,靜靜地聆聽與觀察,感受排列裡流動的概念與個案各自的經歷。

那天的對話五花八門。有人談到與前任的糾纏,說自己明明結束了,卻還是常常在腦海裡重演對方的身影;有人談到工作上的茫然,像是走到某個路口,卻不敢跨出去;有人則提起金錢和孩子的拉扯,心裡裝著沉重的愧疚與責任。這些故事看似不同,卻都有一種共同的質地:它們都連著某種尚未被看見的力量,背後有未竟的牽掛與糾葛,讓生命像是卡在某個節點,停滯不前。我們沒有談什麼玄學,也沒有鋪陳太多理論,而是透過簡單的移動去感受。有人換了一個位子,有人只是靜靜望著另一個人,眼淚就掉了下來。那不是理智能理解的瞬間,而是身體替靈魂說話,一場超越頭腦的認知正在發生。

有些學員在面對空椅時,眼神閃爍,不敢靠近,彷彿那是一個太過沉重的位置;有人卻忍不住伸手,想替誰坐下,想要填補那個缺席的角色。也有人乾脆轉過頭去,假裝它不存在,但身體卻僵硬得像被綁住一樣。空椅的象徵在每個人的眼神裡閃爍著不同的訊息,它不說話,卻迫使人誠實。它們像一面鏡子,把我們推回到原生家庭裡,那些被遺忘的角落:早逝的孩子、不被說出口的前任、被排斥的手足,或者,那些我們心底最在意卻推得最遠的人。

在這樣的場景裡,我總會想起海寧格的提醒:每個人都有被看見、被記得的權利。但現實中,總有人被遺忘。他們的名字被避開,他們的存在被隱藏,但血液裡卻仍有他們的影子。於是,後代無意識地代替他們活著:有孩子陷入莫名的憂鬱,有人始終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有人一生都在拼命證明「我值得存在」。

這就是歸屬的秘密,被排除的,總會以另一種形式回來。

這也讓我想起「認祖歸宗」。清明節的深意,或許不在於焚燒多少紙錢,而是提醒我們:那些不在口中、卻仍在血液裡的人,必須被看見。清明不只是傳統節日,它像是一場集體的排列,讓被遺忘的祖先回到他們的位置。當祖先被承認,後代才不用再背負無意識的忠誠。這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安頓,更是一種心理的歸屬。

我記得一個場景,一個孩子對母親說:「我會保護你,不要怕。」那語氣堅定,卻也讓人心酸。因為那並不是孩子該承擔的角色。在家庭的秩序裡,父母是大的,孩子是小的。當孩子提早坐上了不屬於他的椅子,愛就失去了方向,變成沉重的負擔。長大後的控制慾,常常就是童年錯位的痕跡——小小的自己,曾經答應要替媽媽守住一個不會再破裂的家。椅子錯位了,戲就演不下去,生命像是總在一個角色裡用力,卻怎麼都不對。

另一位學員告訴我,他在關係裡總是付出很多,但最後換來的只是失望。我問他:「你在給的時候,有沒有真的允許自己收下過?」他愣住了。愛的長久,不只是無止境的付出,而是給與收的平衡。如果一方一直搬出自己的椅子給對方,卻忘了自己也需要有位子,那麼關係就會傾斜,直到裂痕出現。唯有當彼此都能坐下來——你給我一點,我回你一點,我們才有可能並肩前行。

慢慢地我越來越明白,每一個表面上的行為或情緒困境,背後都牽連著一段未被承認的歷史。控制、恐懼、憂鬱、逃避,都不是簡單的壞習慣,而是一種忠誠。忠誠於誰呢?忠誠於那個被遺棄的祖母,忠誠於那場無人提及的失敗,忠誠於那段未竟的愛。排列的療癒,不是要去改變什麼,而是讓這些靈魂被還原:「我看見你了,你是我們的一部分。那是你的命,我把它還給你。」當這些話落下時,空氣會變得安靜而厚重,卻充滿力量。有人哭了,有人鬆了一口氣,有人終於把那份責任放下。

所以,當我後來在 IG 上看到朋友的分享時,我忽然覺得,那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轉發,而是一種排列的回聲。它提醒我:即使在咖啡館之外,也有人在見證。這份工作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它會在不同的眼睛裡、不同的心裡,繼續流動。那一刻,我像學生一樣,被世界輕輕地說了一句:「我看見你了。」

在這場分享會裡,我不只邀請學員做代表,也擺放了幾張空椅。那些椅子,代表著不在場,卻始終在我們心裡佔有位置的人。它們無聲無息,卻像守候的影子,提醒著我們:有些關係,即使我們把它推得再遠,它仍然在場。或許,那是一位未能長大的兄弟姐妹,或是一段不敢再回望的舊情人;或許,那是一個我們心裡很在意卻不敢靠近的人。

或許,你的生命裡,也有一張這樣的椅子。它一直在那裡,靜靜等著。上面坐著誰呢?當你願意停下來望一眼,那個人也許會輕聲對你說——

「我在這裡。」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9-07


公众号:心棲
我喜歡與人對話,也習慣靜靜陪著人走過情緒的低谷。 過去在教育體制中任教多年,陪伴過無數學生度過迷惘、壓抑與身份探索的 ...
58 则内容,36 人关注,168 个访客。   了解更多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