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微波粼粼
终于攒够了书币,买下了这本书。
趁自己还没忘,该记录翻阅这本书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插曲。
那天,因为早上的负面情绪让我觉得自己是有够糟糕的。
熬到午餐,没遇到熟悉的饭友,和陌生人搭桌也没有想要聊天的欲望,也好,安静的吃饭,不看手机不回信息。
吃完了饭,还是想让自己再静一静,翻开《也》,对上了作者分享的一篇散文《欢迎来到荷兰》,和作者身为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延续在这篇散文上的对话。
我看哭了,这种真实故事在这个世界里非常的普遍,哭的原因是文字的感染力让我把那种有心无力的感觉,对应我从早上就一直压抑的感觉,用眼泪的方式发泄出来了,整个人好多了。
我们一直以为负面情绪如沮丧,愤怒,恐惧,悲伤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不完美在阻碍我们的成长,从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这些情绪有它正面的意义,真实胜过完美,面对诚实的自己能让我们体验更多生活的复杂性,在不开心的时候能哭出来,证明我是正常的,不是糟糕的。
~~~~~~~~~~~~~~~~~~~~
《欢迎来到荷兰》
当你的身体里孕育着一个宝宝,就像是在计划一场美妙的意大利之旅。你买了一大堆旅游指南,还做好了精彩的攻略:罗马斗兽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威尼斯的贡多拉……你或许还会学几句简单的意大利语。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激动人心。
经过几个月的翘首期盼,那一天终于到来了。你收拾行囊踏上旅途,几小时之后,飞机着陆了。机组人员走过来跟你说:“欢迎来到荷兰。”
“荷兰?!”你大吃一惊,“为什么是荷兰?我要去的是意大利!我应该已经到达了意大利才对呀。我一辈子都梦想着能去意大利。”
但飞行计划临时有变。他们决定停在荷兰,而你只能既来之则安之。
但重点是,他们也没把你带去一个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肮脏不堪的、充满瘟疫、饥荒和疾病的地方。仅仅是一个和预想中不一样的地方罢了。
于是你不得不下飞机,去买一本新的旅游指南,还得去学一门全新的语言。你还会遇到一群原本永远都不会遇到的人。
这里只不过是另一个国度。这里比意大利的节奏更慢,没那么多浮华。等你在这里待了一阵子之后,你缓过劲来,眺望四周,会发现荷兰有风车,荷兰还有郁金香,荷兰甚至还有伦勃朗(Rembrandts)。
但你认识的所有人都在忙着往返于意大利,而且都在炫耀着自己在那儿过得有多好。在你的余生里你却只能说:“是的,我原本也是要去那里的。我都计划好了。”
而这种痛苦永远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失去梦想是一种非常非常重大的损失。
但是,如果你把生命都浪费在哀叹你没去成意大利这件事上,你就永远不能自由地享受荷兰非常特别、非常美好的方方面面了。
散文出自作者Emily Perl Kingsley是从事儿童唐式综合症的研究专家,也是一位智障儿童的母亲。
~~~~~~~~~~~~~~~~~~~~
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对话延伸。
来访者的友人的儿子有时会无休止地捶打、撞头、发脾气,四岁大的时候还不能进行正常的对话,无法自己进食。他每周都要去治疗好几次,占据了友人大量的时间却仍然不见起效。每当这些情况让友人感到忧心和悲伤,几乎要丧失理智。
友人一直会说:“这不是我选的!”然后就把她生活中不可逆转的变化全部罗列一遍。她和她丈夫永远都无法安心地相拥而睡,无法和别人拼车出去兜风,也没机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他们的孩子永远都无法长成一个独立的大人。友人会看着她的丈夫然后想,对我们的孩子来说他真是个了不起的父亲。但她也会禁不住去想象,如果孩子能够没有障碍地与他互动,他会是一位多棒的父亲。当她想象着那些他们永远没机会和儿子一起体验的经历时,悲伤就无法阻挡地笼罩着她。
当她看到其他妈妈和四岁大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时,她既痛苦又嫉妒,因为她知道如果她儿子在场的话,他很可能会失控。
友人经常给来访者打电话,每次通话都比上一次更绝望。鉴于金钱、情感和精力都几乎被耗尽了,他们决定不再多要一个孩子,以免情况更为复杂——他们没有财力和时间来养活另一个孩子,如果第二个孩子也有自闭症怎么办?
直到有一天友人读到了《欢迎来到荷兰》这篇文章,她意识到她不仅要顽强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存下去,还要尽其所能在那里找到快乐。如果能敞开怀抱,她一定还能拥有快乐。
在“荷兰”,她找到了能理解她家庭状况的朋友们。她找到了和儿子沟通的方法,她享受和儿子的相处,去爱最原本的他,而不是纠结于他无法成为什么样的人。
她也找到了出路,不再执着于反思自己在怀孕时是不是做了什么事,还是因为对金枪鱼、大豆和化妆品里的化学物质有欠了解,以至于伤害到了正在发育的胎儿。
她找人帮忙照看儿子,这样她也有时间照料自己,做一些有意义的兼职工作,还能有充实的休息时间。虽然还是要努力应付许多无法避免的挑战,但她和她丈夫也重新找到了彼此初识时的状态,挽救了婚姻。在这个旅程中,他们不再是全程呆坐在酒店里,他们决定要去外面冒险,去看看这个国家的样子。
~~~~~~~~~~~~~~~~~~~~

发布: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