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巴厘岛,被阳光烤熟,也被人情融化

公众号:谢智慧

还没踏上巴厘岛前,我脑海中的画面,是“天堂之门”的合掌姿,是庙宇绵延不绝,是湛蓝的海水与浓密的丛林,是一张张出片的网美照,是年轻时该去一趟的地方。于是我去了,​正好遇上了加隆安节的第二天,也是全岛的公共假期。加隆安节,是巴厘岛祭拜祖先、庆祝正义战胜邪恶的节日。印尼虽为穆斯林为主的国家,但在巴厘岛上,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宗教特色,所以又称巴厘印度教。

节日期间,​每家每户会在门口插上一支高高弯弯的彭戈尔(Penjor)——用椰叶、竹子和稻草制成的装饰物,顶端垂着细碎装饰,迎风轻晃,让整条街像临时搭起的拱门,既优雅又神圣。不论是家家户户、路边小店,还是气派的星级酒店,门口都会摆上一只竹编的小方盒,装着鲜花、米饭、小点心,有时还躺着一块糖。这是“供品”,每天都换新的,供奉给众神与灵体。每尊神像也都穿上黑白格纹的“沙龙”,在树下、庙前、路边,与人共处,彷佛整个岛屿都在低声敬礼。如果家庭过去一年中有喜事,Penjor会更大更特殊。

旅行时最让我着迷的,不是高分餐厅或爆红打卡点,而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一种“原来世界也可以这样”的眼界被翻开。巴厘岛还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叫“安宁日”或“静默日”(Nyepi)。是新年第一天,却不像热闹喧腾的跨年,而是全岛封闭、机场停飞、电灯熄灭、店铺关门,连说话、出门都尽量避免。这是属于冥想与清净的一天,大自然、人类、万物都被邀请沉默,好像集体按下一个“暂停键”。我没有遇上那个日子,但光听,就觉得不可思议。在人人机不离手的时代,真的可以不联网、不开灯、不做任何事情吗?

我跟当地人聊天,知道他们的薪水并不高。岛上​物价却不低,一支iPhone的价钱,是普通人就算两年不吃不喝,也未必买得起的东西。可他们舍得拿出钱来供奉神明,舍得花时间做祭品,舍得把最好的一部分,留给看不见的世界。这种“舍得”,让我很敬佩。也许是信仰的关系,也许是这个岛已经和游客相处多年,岛上的人都有种特别的热情。他们会真心地对你笑和打招呼,像见到熟人一样。我分得出服务员的“职业假笑”与那种发自内心的笑。

我有好几次站在路边迟迟不敢过马路,车来车往,摩托呼啸,心里七上八下。正当我犹豫不前,总会有餐馆请来的“jaga”或观光车司机发现我,一个箭步上前,用身体挡住车流,示意我过马路。第一次觉得,陌生地方也可以这么有多善意。人在异乡,却感觉世界格外温柔。


我查了一下,原来巴厘岛人的友善,源自他们的生活哲学“Tri Hita Karana”,强调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种理念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使得他们对待陌生人也充满善意。此外,巴厘岛的社会结构以“Banjar”(村社)为单位,社区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培养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种紧密的社区关系,也让他们对外来者展现出自然的热情和友好也难怪那么多人爱来巴厘岛。它跟我去过的印尼其他地方不一样,有自己独立的一套文化体系。这里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仪式、自己的节奏。我喜欢这里的服务业,喜欢佩尼达岛的蓝天碧海,喜欢按摩师用极轻极慢的力道,揉去一天的疲惫。喜欢每一间寺庙都有自己的气质,有的庄严、有的宁静、有的神秘。

当然,也有让我叫苦连天的地方,比如天气。比如天气。原以为来自热带国家的我,早已习惯酷热,没想到那里的阳光是另一种等量级。像是走进一座无形的熔炉,连阴影下都能被烫出水泡。旅途中的晒伤成了挥之不去的痛,搽了芦荟也没能即刻缓解。结果当我向当地人抱怨天气毒辣时,他们却说:“现在还不是最热的季节呢。”旱季时的巴厘岛,会让人有“被火烧”的体感。好吧,我发誓再也不抱怨马来西亚的天气了。

人们常说,巴厘岛有一种治愈的能量。以前我不信,现在,我懂了。

岛上的人很常对我说:“Hope you love Bali.”
现在我终于能微笑回答:“Yes, I love Bali.”

发布:2025-05-01

欢迎来社媒找我。
FB:谢智慧
IG:xiezhihui0205
小红书:381510317

私讯版主 ≫

公众号:谢智慧
曾在儿童出版社担任资深编辑,2010年开始投身写作行列,目前累积作品二十余部。2016年作品授权中国青岛出版社在大陆出版。 ...
11 则内容,11 人关注。   了解更多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