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陆国良
其实我们华人含蓄,说话尽量不说满。看脸色和环境来衡量说话内容的长短深浅,如果谈话半途发现不对劲,就想方设法绕过原本的重点,以较委婉的方式或语句来表达意思。既要做到不得罪听的人,也要很简易扼要地将思想表达清楚。所以很多都把该说的都搁在心底,等到适合的时候再提,或许这与华人历久以来深建的文化与礼节底蕴有关,绝对逃不开千年儒墨道法哲学影响而成就的民族特征。当然不是指所有的华人,而是绝大部分接受华教的人都以礼节为为人处事的基础。
西方的教导恰好相反,讲究的是就事论事,势要将个人的内心掏空,让听者明白各人想法和事情的由来,看重叙述和个人感受表达。西方的朋友们说起话来总是带着一种有结构性的叙述方式,听起来感觉每一段话都很重要,上下句连接不断成故事,有画面又有感受。而且他们善用正面和鼓励性的话语,在沟通上确实可以起到提升自我和催化谈话进程的作用。
临床上的工作一边是面对着冰冷的症状刨析,另一边是温热的情感交流,如果要以传统的医学方式来阐述情感需要的个案,我本身会觉得有些幸苦。既要做到完整的个案刨析,又要让听者感受病患的痛苦,就得使用叙述的方式,带进病患的感受和画面,才能够正确的诊断并对症下药。往往临床的工作量太大,很多都只能停留在冰冷的术语交流与时间赛跑,不然就要像我在澳洲受训的同事分享那般,一个早上只能谈到一两个个案就得分道扬镳各自忙了,剩下未讨论的个案就要负责的医生自己处理了。
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我的论调不着重点,其实我想表达的是,说话除了需要时间,各种的内容考量,包括情况,对象和情感对称,还得细细地聆听,构建画面,处理并与过去的经验整合来回应,太累了!所以才会有这个主题 – 水至清而无鱼。我们是否需要把话说尽,把事做尽了?尤其是最近中国和美国贸易之战掀起的风浪,看清了东西方的不同。从各方的政治一来一往的论辩看得出,西方人可以大谈自己的观点,主张言论自由,比如称中国人都是乡民 (Peasants)或马来人没有钱买中国的产品等言论;反观中方言论谨慎,不含个人情绪,以理性主导回应美方。
当然我们不可将政治的对话说成了整个文化的代表,因为拥有政治版图的人说话是有目的的,只是不难理解本着得罪全世界风险的特兰谱总统何以说出 “各国都来亲我的屁股”的狂妄言论,皆因所谓的言论自由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尤为有密切关系。
年轻时候的我认为有效沟通就是纯粹说事实,将自己表达清楚,也包括自身的感受。年龄渐长发现原来诚实直白的沟通并无法每一次都带来成效,或改变困境。并不是说了大家一定明白和认同,很多时候反而会弄巧反拙。我开始明白中华文化中对中庸的执着,对礼仪的封拜,对谦和的透析。圣经中也提倡要以爱心说诚实话,而我们中华文化特别照顾到 ”爱心” 的部分,让身为华人的我感到自豪。
除了言谈,从观察这个世界来得到知识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它就是一个无底洞。我自认是一个真理追求者,但知识最终指向真理这个论述我不敢再苟同。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到底一天可以吃多少粒蛋才不会影响血液里的胆固醇值。哈佛大学在2021年之前建议大众一星期的蛋黄摄取量不可超过两粒,但2022年的最新研究建议每日可以安心食用平均一到两粒蛋。有一位哈佛生甚至挑战自己一个月吃下了逾700粒蛋,事后验血发现低密度胆固醇不但加增,还下降了将近20巴仙,惊动科学界。当然这只是个体案例,需要更多的研究报告才能确定这是否可定为“真理” 来提供饮食指南。
我相信虽然真理是绝对的,但世事无绝对。人的坚强和脆弱从来不是一念之间那么简单,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来不断挑战自己的耐力和毅力。所以别把人事都做尽了,留些后路给自己。不把实力都显尽,是为了继续囤底气。不把拥有的都用尽了,存些给将来等的硬道理。人生难得胡涂,与其将自己搞得狼狈不堪,不如活得自在放松。我们都是客旅,别把事情看得太清楚了,将一些藏在心里也不见得就是坏事。

发布:2025-04-24
2 comments
也或許,這些無法說出口的真心話,只能在一口深呼吸裡,被輕輕託付給藍天與白雲。然後,我低頭,舉起咖啡杯,讓那一口苦香,替心沉澱一點點。
摩西,真感到安慰您听出了我的无奈,还给我提了一个这么有画面感的应对方式。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