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谢智慧
我们常以为,没有主见的人,很容易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跟着做。
但仔细一想,情况好像并不总是这样。
大家应该都会遇过一些人,遇到问题六神无主,会来问你意见。可等你认真替她分析,给了建议,她却完全听不进去。因为她心里早就有一套答案了,而那套答案,往往来自她成长过程中最早影响过她的人。她信得太深,深到无法撼动,你说什么都像敲在铁板上。
即使觉得有道理,也不会行动。因为一旦行动,就意味着要否定自己原先深信的体系,要冒险承担新的结果。相比之下,不采纳,还能继续抱怨、维持现状。
前段时间还看到一个求助:有个女人,婚后每月收入八千,却拿出其中五千去替弟弟还房贷。她的小家生活主要依靠老公和婆婆的补贴。等婆婆有一天减少了一半补贴,她立刻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向别人求助支招。面对别人建议“别再替弟弟还了”,她却不同意,觉得自己:“花钱的时候在娘家,赚钱的时候在婆家。”在她看来,自己是娘家养大的,挣钱后自然该多贴补弟弟父母,这样才算“孝顺”。事情的来龙去脉看这里:婆婆每个月给我1万养孩子,得知我每个月替弟弟还5000房贷,就不愿意了,难道我结婚后不能对娘家人好吗?
她表面上表现得没有主见:遇到问题就到处问人“怎么办”,听了意见却不采纳。但实际上,她心里早有一套逻辑,一旦有人触碰到,就会固执地守住。她所谓的“求助”,更像是希望别人能替她证明,她原本的想法没错。
这就很典型:看似“没主见”,但她的认知体系早已固定,只是伪装成在寻求意见。
还有一些人,遇到困难第一反应不是想办法,而是到处问人“怎么办”。你真替他出主意,他又摇头,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合适。慢慢你会发现,他其实不是没有想法,而是希望有人正好说出他最想听的话,再顺着他最舒服的方式替他解决问题。最好他自己什么都不用做,直接把球丢给别人。
所以,“没有主见”≠“随便动摇”。
很多时候我们下意识把“没有主见”理解为“容易被说服、没有立场”。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多。一个人面对新事物或争论时,表现得不表态、不争辩,并不代表观念是流动的。相反,他们可能早早就形成了一套信念系统,只是选择不显露出来。这种沉默有时会被误解为“没主见”。
他们的固执,往往源自早期的启蒙。心理学上有“锚定效应”“路径依赖”这样的说法:早期接受到的信息,会成为一种锚点,以后再遇见新的信息,都会下意识地拿来比对。于是,他们不是在不断修正,而是在不断用已有的信念去筛选。结果就是——油盐不进。
这就和“真·没有主见”的人完全不同。真正没有主见的人,立场会随声音而摇摆,今天相信A,明天又投向B,他们缺乏一个自我参照系。而“看似没主见但顽固”的人,则是早早就把自我参照锁死了,所以对新信息的反应不是吸收,而是排斥。
没有主见的人,有时是“过于流动”,随别人带走;
而这类人,则是“早早固定”,不再流动。
两者在外表上的“不表态”很相似,但机制完全不同。
这类“看似无争,却顽固”的人,是因为性格上趋避冲突,还是因为内心早就有一个“权威”在替他们说话?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8-28
延伸阅读

2 comments
我是这样看的,主要是因为如果一开始就自己做决定,那么之后的责任就全在自己身上。扮演成没有主见的人,然后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从别人口中说出来,那么之后有什么不好的结果,责任都可以推到别人身上。
你的观点真是一针见血 ,说到了“责任转移”这个心理机制。“没有主见”有时候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责任感的问题。看似在听取别人意见,其实是把风险和后果转移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