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心棲

人一生最難面對的,從來不是世界,也不是命運,而是自己心裡那三個彼此拉扯、彼此怨恨、彼此需要、又彼此渴望對方消失的「我」。而我花了一生才終於明白:我以為我在逃避命運,但其實我是在躲那個比命運更頑強的聲音;我以為我在壓抑欲望,但其實我是在壓住那個最真實的本能;我以為我在成為自己,但其實我只是變得更好、更優秀、更成功、更有錢、更聽話、更像一個被文明磨得光滑的器皿。
直到我寫下那些文字——那些關於本我、超我、自我的觀察——我才恍然驚覺,人真正困住的不是命,而是心裡那個「另一個我」。那是一個比我們想像中更沉默、更古老、更頑固的影子。
很多讀者問我:人究竟在逃什麼?我以前會回答:人逃的是命。後來我以為:人逃的是恐懼。再後來,我覺得:人逃的是成長。但如今,我想說的是:人逃的是超我。
那個不容你犯錯、不許你任性、不准你停下來、不許脆弱、不允許你聽見自己聲音的部分。那是你以為的道德,你以為的善良,你以為的乖巧,你以為的「我應該」。但那從來都不是真正的你,那是你為了活下來、為了不被丟下、為了有人願意接住你,而被迫學會的姿態。
我在寫〈命不是宿命〉時,其實有一句話一直在我胸口敲打:「綁住人的不是命,而是良知。」良知,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超我,它是文明借道德之名,放進我們體內的監視器。你以為你害怕的是天譴,其實你怕的,是「你不是一個夠好的孩子」、「你不是一個好和負責人的男朋友」、「你不夠愛我」。你以為你在懼怕報應,其實你怕的,是「失去被愛的資格」、「失去多面來的維持」、「失去多年的付出」。你以為你在順服命運安排,其實你只是在遵守族群規則,只是在避免讓自己成為異類,只是在逃避那個最深的孤單襲來。
奇怪的是,我越寫,越能看見自己這些年——不論是陪伴學生、傾聽心碎故事、分析學員的痛,或是反覆撕開自己的內心——其實我一直都在做同一件事:拆掉自己內在那座看不見的牢。
可是,人之所以會被牢綁住,是因為牢曾經保護過我們。
人不是因為愚蠢而被超我控制,而是因為那是我們在生命最脆弱的階段唯一懂得的生存方式。
本我是一個孩子,它只會說:「我想要。」
超我是一個監工,它只會說:「你不可以。」
自我是一個調解者,它疲於奔命,只為了讓這兩股力量不要把你撕裂。
而我們一生,其實都在重演這三者的衝突。
有時候我會想,人類如果可以把心理拆開來看,就會發現自己一生的路徑其實非常一致——
人類一直想擺脫的,是超我;
人類一直想掩蓋的,是本我;
人類一直想成為的,是自我;
但人類最常活出的,卻是超我。
尤其我們這些被東方文化養大的孩子。
我們從來沒有被允許活成本我。
我們一出生就開始學「要聽話」、「要乖」、「要忍耐」、「要讓父母放心」、「要成為家族的希望」。我們用「乖」交換生存,用「懂事」換取疼愛。
於是我們以為懂事就是成熟,卻不知道那只是恐懼的變形;
我們以為乖是美德,卻不知道那是未被看見的委屈;
我們以為忍耐是修養,卻不知道那是壓抑的傷口。
我常常在課堂上對學員說:「你不是在活你自己,你是在活你父母希望的你、社會期待的你、群體要求的你。」
而最諷刺的是——你以為你在用力成為更好的人,但其實你只是在用力放大你的超我。
本我,是那個你不敢讓別人看見的你。
超我,是那個你努力呈現給世界的你。
自我,是那個你還在尋找的你。
有一次,我聽一位學生哭著說:「老師,我真的不敢做自己。我怕我一做自己,就沒有人要我了。」
她的那句話像一把刀,切開了我們所有人的真相。
人不是不想做自己,人是不敢承擔做自己的代價。
做自己意味著你可能失去你努力維持的一切:形象、關係、地位、愛、價值感。
於是多數人選擇乖,多數人選擇聽話,多數人選擇「安全的、被接納的那個版本」。
超我因此變成一種溫柔的牢籠。
它不會吼你,也不會罵你,它只會輕聲說:「你不能這樣」、「你不應該那樣」、「你要讓大家放心」。
久而久之,你習慣它的聲音,你甚至以為那就是你的聲音。
你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被困得太久,久到以為這就是你的人生。
我也常看見另一種極端:
有些人以為做自己,就是放縱本我。
他們以為「我想怎樣就怎樣」叫做自由。
但那不是自由,那是衝動。
那是本我沒有被看見太久,突然衝出來報復。
真正的自由,是自我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可以自由呼吸。
你可以聽見本我的渴望,也能聽見超我的提醒,而最後,你選擇的不是恐懼,也不是放縱,而是「這就是我選擇的方向」。
這種自由,不是消滅束縛,而是在束縛之中仍然能行走。
但要走到那裡,需要一生。
我常問學員:「你覺得,你現在的行動,是為了什麼?」
多數人沉默。
因為我們從小就沒有被允許知道自己的渴望。
我們的渴望被說成任性,
我們的悲傷被說成矯情,
我們的挫敗被說成不努力,
我們的恐懼被說成脆弱,
我們的需求被說成麻煩。
於是,我們把每一個真實的感受藏進內心最深的黑洞裡,讓超我站在洞口,看守,監控,審判,禁止。
久而久之,我們以為自己已經不痛、不想、不渴、不求。
但那不是真的。
本我從來沒有消失,它只是被鴉片般的道德壓得喘不過氣。
你以為你成熟了,但其實你只是不再敢說你痛。
你以為你堅強了,但其實你只是不再敢哭。
你以為你成長了,但其實你只是把自己關得更深。
我在文章裡說過:「人不是在還前世的債,而是在還自己內心深處被忽略的自己。」那句話不是靈性,而是心理學最赤裸的真相。
我們吸引的、重複的、碰撞的,都不是命,而是我們不敢面對的自己。
痛苦從來不是命運安排,而是心理結構的必然。
本我被壓得越深,痛就會用越奇怪的方式出現:焦慮、憂鬱、空虛、孤單、成癮、失控、對愛的渴求、對被看見的飢餓。
但人永遠會把這些現象誤認為命運。
因為把痛歸給命,比承認痛來自自己容易得多。
承認「我其實很想要」需要勇氣;
承認「我其實很受傷」需要赤裸;
承認「我其實不那麼堅強」需要真誠;
承認「我一直在壓抑」需要面對;
而承認「我不是我以為的那個我」需要整個人生。
超我最怕的,就是你看見真相。
因為當你看見真相,超我就會失去掌控你的人生。
我常在讀你們的訊息時,看見人如何被自己的超我挾持。
有人害怕離開糟糕的關係,因為他覺得自己不配更好的愛;
有人不敢追求夢想,因為他覺得「乖」比幸福重要;
有人不敢說出真話,因為他從小被教育「不要給人麻煩」;
有人不敢離家遠行,因為他的良知告訴他:「你不能讓家人失望」;
有人不敢選擇自由,因為自由比痛苦更嚇人。
是的,人類最怕的不是痛苦,而是自由。
因為自由帶來責任,
責任比報應更可怕,
因為報應可以怪命,
責任只能怪自己。
我常想,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停下來,
不是停在恐懼裡,
不是停在責任裡,
不是停在道德裡,
而是停在自己心裡最原始的那個聲音裡,
那會是一種什麼感覺?
我相信,那會是人生第一次真正的呼吸。
那會是你第一次感受到「做自己」不是反叛,而是回家。
那會是你第一次明白,自由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位置:
你站在本我與超我之間,
不跪、不逃、不裝乖、也不放縱,
只是很靜,很穩,很真實地說:
「我選擇。」
而那個選擇,會是你人生第一次真正的長大。
你問我:那自我是什麼?
自我不是一個能定義的東西,它不是固定的角色,也不是一種必然的狀態。
自我是一個空間,是一個你能夠看見兩個極端、但選擇站在中間的位置。
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你在無數次痛苦、掙扎、失敗、分裂、療癒之後長出來的。
自我越成熟,你越能承擔你的本我,也越能溫柔看待你的超我。
那是一種內在的調和,是一種不再自我鬥爭的平衡。
我寫這篇散文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一件事:
當我們問「我是誰」時,我們真正想問的是:我不想再被誰控制?
當我們問「我要什麼」時,我們真正想問的是:我還能不能自主選擇?
當我們問「為什麼我會這樣」時,我們真正想問的是:我能不能不要再痛?
而答案永遠在同一個方向:
去看見你心裡的三個我。
看見本我,你就不會再假裝。
看見超我,你就不會再被操控。
看見自我,你就會開始自由。
原來我們一生都在尋找的,不是外在的命,而是內在的我。
原來我們以為命決定的,其實是被心理結構塑造的。
原來我們以為業力追著我們跑,其實是我們自己在追著過去的恐懼跑。
原來我們以為是命運綁著自己,其實是我們還沒敢放下那個要求自己乖、要求自己聽話、要求自己完美的超我。
當你真的回頭看見那個被壓住的本我——
那個渴望被愛的、渴望被理解的、渴望被看見的孩子——
你就會知道,
你不是被命困住,
你只是忘了自己曾經多麼渴望自由。
而當那一刻來臨,你的人生就開始有了新的可能性。
你會發現,有些人不再能操控你了;
有些痛不再糾纏你了;
有些選擇變得不再那麼難;
有些你以為你不配的東西,慢慢向你走來。
你以為是命在改變,
其實是你第一次允許自己成為真正的自己。
人類其實沒有那麼複雜,
我們只是不習慣誠實。
而誠實,是自我長大的第一步。
我今天想把這篇文章送給每一個在生命裡努力活著的人——
那些努力乖、努力懂事、在分手後還堅持著的、努力讓大家放心、努力扛住一切的你;
那些壓抑過自己、懼怕過自己、迷失過自己、否認過自己的你;
那些渴望自由、卻又害怕自由的你;
那些以為命很難,但其實只是心理很累的你。
願你有一天能夠停下腳步,
輕輕地問自己:
「我現在,是誰在替我做決定?」
如果你聽見的是本我的哭聲,那就抱抱它;
如果你聽見的是超我的命令,那就溫柔地告訴它:我不再需要你那麼用力了;
如果你聽見的是自我,那就請你相信,那就是你真正的人生開始的地方。
因為人這一生最值得的自由,不是外在的道路,而是內在的空間。
真正的自由,是你能夠在本我與超我之間,溫柔而堅定地穿梭。
真正的自由,是你能在恐懼與渴望之間,勇敢地選擇。
真正的自由,是你終於能夠成為你。
而當你真的成為你,你會明白:
命不是宿命,
痛不是懲罰,
恐懼不是業力,
而你,也從來不是別人定義的那個人。
那一天,你終於不再逃離。
因為你終於遇見了那個你以為一輩子都不可能成為的「我」。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11-27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