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李秀云
Z世代,上网搜寻一番,指的是互联网世代出生的小孩。
而我,虽接触的是传统文化,却也认同互联网时代。
小时候读书时,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礼义廉耻”,这也是中华学校的文化“礼义廉耻”。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对人有礼貌,要懂得尊师重道,要珍惜华人文化,要传承传统文化。
在学校时,对于老师的话,总是逆来顺受,从来不敢反抗,也不敢说“不”,一直持着老师永远是对的观念,总是非常遵从。尤其遇到比较严格的老师,连一句话也不敢吭!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尊师重道吧!
升上中学,遇到了许多年少气盛的朋友,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球友。大家非常合作,遇到什么事情总是一起面对。我看到了所谓的“义”:对待朋友要真诚,对待朋友要认真,朋友有困难就出手相助。在球场奔驰的日子里,我们是一群非常有默契的团队。面对重重困难,总是往前冲,也学习了如何面对失败,更明白互相扶持的重要。
投入社会工作,踏入校园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自己的职责了。我带着初心踏入母校,秉持自己是学校一分子的信念,开始为学校付出,开始学习许多新事物,为的就是带领学校迈入互联网时代。
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会不会影响传统文化?当然多少会的!可是学校的传统文化,我们还是必须秉持并传承下去。文化不限于籍贯,也存在于家庭,也存在于社会。
传统文化必须从小培养,而家庭是关键。父母看着孩子是Z世代的小孩,会希望他们忘记身为华人的传统文化吗?当然不会。至少在除夕夜时,父母会带着孩子回到家乡,和家人吃年夜饭,感受除夕的热闹。在大年初一早上,我们会给孩子穿上新衣裳,带他们向家中长辈拜年,长辈会发红包,祝福他们快高长大。这就是我们的华人传统文化。
当我们的先贤从中国来到这片土地,我们从未忘记传统文化。不管来自什么籍贯,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有的甚至保存得很好。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种族、多元信仰的国家,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
每一年的日历上,标注着华人的传统节日:除夕、农历新年、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中秋节、冬至……这些传统日子,都是必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
或许因生活忙碌,我们慢慢地遗忘了传统日子,甚至遗忘了文化。但社会人士必须扛起责任,让下一代了解每一个节日的意义,了解我们的文化。
如今我开始卸下重任,多了时间去旅游。我喜欢骑着自行车,来到充满历史色彩的地方,看看先人留下的遗迹,看看当地的传统文化。我去过马六甲和槟城,看见建筑物上的牌匾、柱子上的雕刻文字、会馆里延续的传统文化,还有街头小贩摆卖的传统食品。节日期间,舞狮舞龙、红灯高挂、月饼摊贩,更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氛围。
农历新年前一月,我收到朋友送来的春联,她特别交代要贴在大门两侧。春联象征新年的到来,我知道这就是华人的传统文化。
新年期间,舞狮舞龙,锣鼓喧天穿梭大街小巷,让人感染节庆气息。记得当年妈妈还交代,要让舞狮进入家里,把高挂的生菜取下,把柑橘剥开。外头的鼓声更显热闹,加上燃放鞭炮,劈里啪啦,更是喜气洋洋。这,就是我们的华人文化,必须传承下去。
踏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蓬勃发展,科技推动经济,也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新科技,而不是传统文化。家长们忙碌,城市化加快,孩子们的生活圈也变了。他们更喜欢宅在家,看YouTube视频,浏览各类网站,获取课业以外的知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了,他们宁愿透过屏幕和世界各地的虚拟朋友互动。父母也因此放心,不必担心孩子像以前那样到处乱跑。
电子产品的普及,也让传统文化产生了变化:
一张张的红包纸,可以用电子钱包取代;
红彤彤的蜡烛灯笼,可以用电子操作,还能播放音乐;
在手机点击菜肴,马上送到家门口,也能在家庆佳节;
他们在YouTube上把传统歌曲改编成说唱版本;
他们在Google上查找不同食材,发现传统食品可以用新食材来制作;
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许多南来的先辈都是以籍贯群居,以家庭为出发点。Z世代的小孩是否还会通晓方言,就要看家庭是否让他们用方言交流。曾经有位研究者说过:为什么要放弃方言?方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至今仍坚持用客家话和孩子沟通。
许多传统食物,何不大力宣传,让更多人学习制作?又何必在乎籍贯的差别呢?
记得以前看电影时,听到过一首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在山区劳作时唱出嘹亮的歌声,远处的妇女便跟着对唱。这情景大概只有在中国的山区才会出现吧,现在是否还存在,也不得而知。更不用说Z世代了,他们早已不在山区生活,更不会听到这样的歌声。
许多传统文化确实受到时代的冲击。但至少,我们必须让Z世代的孩子通晓方言,认识籍贯,品尝传统食物,欢庆节日。有时候不必隆重,但绝不能忘记!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9-27
延伸阅读

2 comments
文化传承,是我们身为长辈对后辈的责任
有意思的传统文化,它就会自然的传承下去。没有意思的文化,它就会被自然的淘汰。让文化变得有意思,可取,或许才是适合这个时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