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箭谈
孩子呱呱落地,父母喜悦的在一旁守候。一生数过小手指和小脚趾,和父亲确认孩子一切正常。经过简单而又粗暴的清理,孩子发出哭喊声,护士把只有一只小手臂那么大的孩子报到母亲的身上,孩子安心的在母亲怀里睡去。孩子依旧微微颤抖着身体,也许是气温的差异,他还不习惯这样的温度,会觉得冷。也不用谁教,小小的孩子已经在寻找着能够喂饱他的源头,轻轻的含着,仿佛只有这样他才有安全感。
一个月,两个月,孩子在不断的哭啼和吵闹中成长。渐渐的习惯了这里的环境。
四个月,五个月,孩子已经懂得和父母培养默契,什么样的哭声代表着什么样的要求。
一周岁,两周岁,父母因为工作的缘由,已经尝试的把孩子放在了保姆家、放在了祖父母家、放在了托儿所。
从一开始,父母也有抱怨,为什么孩子哭个不停?为什么那么多屎尿屁?为什么那么调皮捣蛋?可是又有谁说了父母的不是?因为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哪怕惩罚孩子不吃不喝,哪怕动粗打骂孩子,谁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大不了就是劝说两句,下手轻一点。
五岁,六岁,孩子送去了学校。父母越来越放心的让孩子独立,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服,自己去搭校车。
十五岁,十六岁,孩子总算可以独立自主,再也不用父母多担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孩子也不再依赖父母。终于,父母可以松了一口气。
这十五年,父母被孩子绑定的时间,或多或少,也不能说失去了自由,就是辛苦了一点。也不能说不快乐,就是压力大了一点。唯独可以知道的,父母的心是一点一点的放宽,一点一点的放下。对于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自理,可能也就那么七八年的时间。
孩子长大了。
三十,三十一,自己也开始有了伴侣,父母也开始年迈。
四十,四十一,自己的家庭组建了,父母也开始需要人照顾了。
这个时候孩子发现,照顾孩子的保姆好请,照顾老人的看护难找。可能是婴儿不会和父母投诉,这个保姆没有做家务,也不会和父母说自己不喜欢这个保姆。
这个时候孩子发现,当初父母结婚得早,所以祖父母有能力帮忙照顾自己,而现在自己结婚得晚,父母不但没有能力帮忙,而且还需要自己照顾。
这个时候孩子发现,送小孩去托儿所是在道德的允许范围以内。小孩不会拥有过分剧烈的情绪,更不会站在道德的高地来给孩子施压,也不会煽动身边其它的小孩来指责孩子。
五十,六十,这个孩子已经两鬓斑白,自己的小孩也已成年,可是年迈的父母依旧在身边。他是幸福的,但是也就偶尔感受到了那一份幸福。大部份的时间里面,他都生活在了困苦、愤怒、失落、无奈的情绪底下。
照顾父母仿佛已经廿年,想起自己还需要父母照顾的时候也就那么廿年。
他给自己找了适合的敬老院。等待哪一天,自己无法自理的时候,他会自己住进去。那里就和小时候的托儿所一样,有人照顾有人聊天。只是,在托儿所那里,自己是慢慢的变得独立,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强壮,而在敬老院,自己却越来越虚弱,越来越不能自理。
也许是上一代的资源并不多,也可能是上一代人的寿命并不长,社会就有了一种概念,不与老人同住就是不孝,不亲自照顾老人就没有良心。有能力谁又不想合家欢?身为局外人,我们并不能体会他人的苦,既然不能体会为什么不闭上自己的嘴?
身为父母,养儿育女的目的又是为何物?为了自己老来有个关照,那么就好好的和儿女商量,按照孩子的意思去生活,就如当初自己如何要求儿女顺着自己去生活的道理一样。毕竟孩子还没有老过,而我们却曾经年轻过。
现代的资源丰腴,和孩子们好好的聊一聊,每个家庭都需要找到最舒服的生活状态。敬老院并不可怕,他们就像托儿所。真正可怕的是,我们那一颗不愿意敞开的心,不愿意接受自己已老的现实。
关注公众号、留言、联系版主
箭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