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武陵驛
诗人之路
康德教授一生都没有离开家乡东普鲁士的戈尼斯堡。他的独居生活极合乎哲学规律,每天下午4:30准时出门,散步路线很稳定,戈尼斯堡的居民按照康教授每天同一条街的来回校准时钟,康教授根据当地教堂大钟的时间来规划散步路线,当地教堂司事则反过来靠观察康德的散步确认教堂大钟的时间。这条街后来得名「哲学家之路」。
在哲学家之路上,谁才是值得信赖的真实时间?康德教授认为时间是人与生俱来的先验知识,独立于人类经验,可是,他在对表这件事上像当地居民和教堂司事一样缺乏理性,表现出意志的软弱使他们都陷入了互为因果的陷阱。拿现在的流行语来讲,教授、居民和司事就这样子互卷了起来。康德教授一生坚持考察纯粹的先验理性,可惜生活非哲学可以尽量抽象唯上。
在哲学家之路上,他们无可避免地失去了时间的先验性。
谁的手里掌握着真实时间?
这是一个哲学基本问题,需要开会来协调一致。前现代主义者认为时间要由康德教授教堂司事和当地居民组成一个团体来达成共识;现代主义者认为康教授是当地德高望重之人,由康权威说了算;而后现代者假如乘着时光机器返回康德会场,一定不会沉默,他们会不厌其烦申诉每一个人是偏见者,无人拥有客观真实的时间。后来,终于出来一个没有观念的人惊天一喝:我的时间才是对的,可怜的人啊,你们永远都伏在观念的枷锁之下。
康教授悠悠然说出一句:无观念也是一种观念。
众人默然。
康教授留下最后的话:天下有谁不在时间之内?如果想摆脱所有的枷锁(连同时间),没有枷锁的世界将是宇宙最大的枷锁,没有枷锁的人只能是诗人。
那个人果然是诗人。
这条街就此改名为「诗人之路」。
手脑互搏之病
许多年过去了,内卷在网络上变得天下人无所不知,脱离了社会学内涵,变成对康德教授当年哲学家之路所堕入困境的某种后现代戏谑。内卷involution原有内耗之意,在内卷中,无人能够获得准确的时间。内卷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不会使人类从一个低效进化到高效阶段。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一定水准陷入困境,无法突破自身,便随波逐流内向继续绞缠。比如,中国人勤劳节俭天下无双,却不能沿着富裕之路继续走下去而偏偏要折腾,折腾别人,折腾自己,为什么自己常陷入饥荒,三餐不济,却求时时操心富邻居的头疼脑热,这样的例子在华夏文明数千年里比比皆是。中国文化可说是百折不挠的精神狂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低水平重复付出大量努力,是因为局限于内部压榨,犹如康德教授200年前的哲学家之路,路上没有人有真正独立先验的哲学家精神,无人能够掌握正确时间;边际效益递减,得不到等价回报,同路人相爱相杀。现在的网路流行把这种中国式内卷描述为「不断抽打自己和对手的陀螺式循环」, 这是一种死循环,也是一种不允许失败、不甘心退出的恶性竞争。
这种内卷也蔓延到了中国文学界,口语诗泛滥成灾。平心而论,诗歌走到今天的阶段,日常化网路化是不可避免的,本无伤大雅,但去隐喻去抽象去抒情去立体去修辞去高雅去感动去共情之后,甚至要去观念。人就是一堆观念的聚合体,去了观念连个人都算不上做什么鸟诗人。令诗人尴尬的是,诗的实际门槛低到了海平面以下,会打回车键会识别分行的动物都叫诗人,会写中文的人都能写一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互相抵触标新立异乌烟瘴气的诗论,如此情形已经不能用荒诞两字来形容。诗人得病,由来已久,当然,诗人很可能还因病自得自傲,诗人是不正常的人,但,是个人就要得病,病人是正常的,因为有病,得了病不想治,也不认,那就不正常了。
病因是很复杂的,这篇短文无法一一详述,可以指出一点,现代主义认为语言是世界的镜像反照,纠缠在是非对错之间,摆出一幅唯我独尊的姿态,宣告天下世界是错的我是对的。然而,现代和前现代头脑的手写,贯彻的却是彻头彻尾的后现代,诗人不曾意识到后现代造了现代主义的反、革了前现代的命,不曾明白只有前现代和现代性才会树立权威支配文学,而后现代发展到今天,完全可以称之为反现代主义(虽然后现代并不自认是什么主义,他们是不是方法论或是思潮态度见解运动另当别论),没有人不是带文学偏见的写作者,权威早被打倒在地,扔进了文学史垃圾桶。有意思的是,现代和前现代头脑仍然呼吁去除观念,否认真实的自我其实是后现代的方法论,这种现代和前现代的头脑跟后现代的手之间不可调和的自相矛盾是目前诗坛乱象的原因之一,汉语诗人的写作实践无论他们承认与否,受西方影响很深,手脑互搏,头尾失调,按医学诊断,不是先天存在运动统合失调,就是中枢神经紊乱,需要立刻延医就诊。
诗人之病如何治?后现代作为哲学思想,先期发生在文学分析批评领域,首先受影响至浸染遍体的都是诗人。他们反对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反对语言中心的霸权,他们假定社会的变动反映在语言上,因此语言形塑了社会对真实的概念,或多或少,他们是同意《创世纪》开篇的上帝以语言创造世界的,或者他们宁愿承认,《创世纪》中上帝讲了几句话就创造了世界也是一种后现代叙事,可是,创世纪的上帝创世论实质是一种标标准准的前现代权威叙事。后现代的前言不搭后语是内在本质无可避免的悖论。以后现代的语言创造论来看,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基础,甚至是决定因素,一旦美女成为诗人的前缀修饰语,意味着诗人自甘于物化;一旦先锋不能成为好诗人的前缀修饰语,意味着诗人这个称号失去了光环,沦为一个令人脸红心跳的讽语,有诗为证:
您吃了吗
您吃饱了撑的还写诗
您今天先锋了吗
先锋你妈
您今天去除观念了吗
去了观念还写诗
观念是你妈
依我看,诗歌倘若不是观念的某种表述形式,必然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如果这些疾病仅仅限于诗歌文学领域,还可以理解人是在吃饱了之后才有气力写诗,但有人却提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叙事——超越西方文明。意识到内卷是一个卷死别人累死自己的泥潭,有人便提出向外卷之法,而且还是诗人。不得不承认诗人的脑洞特别大,雄心特别大,大到要让诗歌超越西方。当年美国文学青年如海明威等人也到世界去,他们去的是巴黎,求文学真知。中国诗人今天也到世界去,将内卷出口到世界。
让全世界卷起来
外卷evolution一词早已被我国生物学界接受,翻译为「进化」,但进化中的「进」字不能简单理解为进步,更不是「退化」的反义词,事实上外卷能否保证进步不可知,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将其翻译纠正为「演化」。将内卷输出为外卷可否演化为诗歌进步,首先演绎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宏大叙事。先不说文学或诗歌先天上有没有超越文明的使命,就以了解西方这点来看,不像是吃饱了撑的,而像是饿着还没睁开眼看世界就指点江山话说东升西降形势一片大好,以为懂一两门外语就可以了解西方文明,更进一步把内卷输出到国外,以不断向外吸收能量演变成外卷,让全世界都卷起来,让中国诗歌改变全世界。这似乎也符合后现代的语言创造论,让避居海外的笔者十分惴惴,因为避无可避的我至少还知道点内卷输出的小历史。
外卷,随着第一次重大华人移民潮,始于1848-1855年的淘金热,又因劳工项目从中国输入大批华人,如建设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等等。在淘金早期阶段,黄金货源充足,华工即使再不受欢迎也能生存下去。随着黄金越来越稀少,回报日趋微薄,白人对外国人(尤其是华工)的敌意涨到忍无可忍。华工被州政府和白人矿工强行驱离矿业后,前往城市(如旧金山)的飞地定居,从事低报酬行业,如餐馆和洗衣店等。城市竞争更惨烈,白人低薪不做的工作立刻被华工顶上,白人工会组织罢工,华工趁虚而入填补空缺,工会领袖意图联合华工共同争取劳工权益,他们接触华工社团,却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华工却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没有一个低价工作找不到华工顶缺。华裔苦力导致工资水平低下变成了当时的北美社会共识。排华立法因此风起云涌。
事实上到1860年,华人已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最大移民群。1873年的《旧金山纪事报》冠以大幅标题「中国入侵!他们来了,90万人,强大的种族」,对外卷的恐惧之情溢于言表。纵然华工将横跨美洲的铁路较预定通车日期提早了7年,他们依然是当地人眼中的机器。与其说华工重视传统文化,不如说他们拒绝融入当地文化。华人移民流散到美国各地,他们到哪里,哪里就出现市场价格崩盘、当地人大量失业,虽然可以部分归因于种族歧视,但你无法否认的是,华人有幸或不幸成为了首个被美国拒之门外的外卷民族。
美国没有内卷吗?当然有。在美国教育界风靡一时以至席卷西方的政治正确运动就是标标准准的美国式内卷,另有专述,不在此展开。外卷到美国,不理解不热爱这个国家,不愿在那里作生根之想,就不会得到认可接纳,吸收了当地能量,却不能产生赢家。在不计回报的争抢和毫无意义的努力中,人生是否变得更好不重要,只要我比你好,成为华人吃苦耐劳随遇而安的的最大反讽。中国式人生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最大特点,莫过于总是刀刃向内,做给自己人看,即便输出到国外变成外卷,仍然是向内里用力,做一行卷一行,做一行死一行。中国文化是世俗的,排斥神圣性,讲究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与其说是诗歌卷起来,不如说是诗人的中国式成功学在卷。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意境里,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理直气壮。
文学从来不是功利性的,来不得世俗的成功学,所谓内卷外卷,不过是将诗的一锅汤熬成了世俗成功学的心灵鸡汤。
诗的第一次呼吸
作为诗歌大国的后裔,不妨先放下骄傲和自豪,回头到欧洲看一看我们急需超越的文明是如何描述诗歌产生的。
那是在一次散步中,姐姐听夏多布里昂描述了起了孤独,她对他说:你应该把这一切描绘下来。这句简单的话直接触发了夏多布里昂的诗意。他开始结结巴巴念出诗句,好像那就是他天生自然的语言,那是他得到诗意的第一呼吸。有一股神圣的气息从身上拂过。他们都是少男少女,住在法国的贡堡。这件事记载在夏多布里昂的名著《墓畔回忆录》中。在流行轻松漂亮琐碎细密文风的18世纪法国,夏多布里昂孤独地坚持着一种庄严崇高的磅礴文体,他被一些人攻击为满篇美文矫揉造作,然而,他的《墓中回忆录》历经岁月长河大浪淘沙,成为法国文学的典范之作。夏多布里昂是法国文豪雨果的偶像,雨果说过「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事无成」。《墓畔回忆录》讲了很多,在我而言,该书至少告诉了中国诗人诗意是如何产生的,从诗歌理性上看,第一与孤独相关,第二很简单很自然,第三是神圣的呼吸。
诗人从来不是卷出来的。无论内卷还是外卷,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低层次低质量低水平竞争,而诗意,像《墓畔回忆录》所述,其实是很简单很自然的神来之呼吸,和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相关。夏多布里昂自述他和姐姐吕西儿都是无用之人,诗是无用之物,唯有无用才有神圣伟大之用。诗歌或文学不是用来超越西方的,雄心在这里毫无用处。姐弟俩以毫无用处的方式谈论世界,谈论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的世界,与真实存在的世界很少相似处。这或许让一心追求超越西方的诗人失望至极。这种体认彻底否决了卷诗歌卷文学的可能性。选择内卷的人朝前看,结果只看到了两种结果:要么我赢了你,要么你赢了我。 非赢即输,力争双赢,让我赢你两次。盲从跟随拒绝改变是缺乏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工于算计消极复制是看不到人的成功源于团结合作而非消灭对手,这不是弱者思维,而是极具华夏文化特色的窝里斗。而诗歌内卷甚至像输出革命那样输出卷到世界去,的确吓到了我们,有多少人曾像夏多布里昂那样认知到诗的世界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内心深处的那个世界跟外部世界很少相似。
写到这里,我抬眼看窗外,楼下黄乎乎的三角形冬季草地,大阪41号府道上所有车辆都趴着不动,又堵车了,堵了多久不得而知。这些车无论大小款式清一色都是白色,雪的颜色,听说奈良已经下雪,过几天我们要去那里看鹿,到时会不会耳朵里吸入的全是高架JR山阳线上的电车呼啸。我们身处这个真实的世界浮躁而焦虑,追名逐利之声此起彼伏,如果诗人的心只在这个世界,不在幽深细微的另一个世界,又如何体验到诗的神圣呼吸第一次拂过你的脸庞?耳畔的电车噪音逝去之后,似乎听到一种来自遥远的呼唤,就像耶稣在《约翰福音》里的旷野呼声:诗的国不在这个世界。
就现代性与后现代的手脑不协调症来看,病人们首先丢失的是诗的神性,而病重者首先要-排除的也是诗的神性。从词源看,如同《圣经》所云,灵感inspiration是指降临至心间的神的呼吸,而这与《创世纪》第一章开始的神的风(呼吸)运行在水面上遥相呼应。写作尽管有许多原则、技术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但本质上是难以下定义的,因为文学是艺术的,是一种与人类孤独相关的自然的神圣呼吸,以使我们避开许多精心刻意矫揉造作的写作,写作就像溪边的那棵树,自然而然地,枝繁叶茂,春华秋实。
卧冰,卧冰
因此可以断定,倘若诗落在这个世界,诗的臣仆必要争战。
外卷输出者未曾注意到疫情结束,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去俄化的背后就是关闭国门,去全球化翩然来临。孤岛固然不好,但全然敞开就一定好?君不见大批难民涌入欧盟彻底改变了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生态,大批非法移民涌入美国,美国大选重要之处就是看新总统能不能替人民好好关上边境大门。
反抗诗坛霸权是平民式的抗命,非常值得钦佩和肯定,而且,我同意汉语诗歌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我不认为这危机是由口水诗泛滥造成的,口语诗没有了门槛是事实,并非所有问题都是口语诗人们造成。前文说过汉语诗歌要突破,须得向内在,向自身,向理想。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诗是徒劳的,找到的也是世俗之物,对寻找通灵的诗人有害无益。如果还要通过内向互卷外向输出卷潮,无疑是搞错了对象和方向。不是与时代对抗不是与命运搏斗不是在信仰上挣扎,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博弈,放弃对真相与真理的探索,自身手脑互博,与周围人内卷互斗,与虚无嬉戏狂欢,终将丢失诗格。
话说古代山东有一个傻子,继母一直虐待他。而当这个恶继母大冬天想吃鱼的时候,他跑到结冰的河面上砸冰,砸不动,就脱去衣服,肚子贴到冰面上躺平,他想用体温把厚厚的冰层融化,本该被活活冻死,结果出现灵异现象,冰面化开一个洞,几条鲤鱼从河里主动跳了出来,跟着这个傻子回家。
傻子名叫王祥。撇开故事作者的孝感天下主题不谈,这个傻子故事允许我们尝试来做一次后现代文本解构。中国历来的问题都是傻子太少聪明人太多。聪明人从来不会指望卧冰鲤鱼会主动跳上来献身。不过,既然鱼市上卷不动,钓鱼也卷不动,不如卧冰躺平来得干脆。在无法改变自我的时候,不如躺平来得舒服来得自然。
积极一定比消极好吗?未必。
消极是一条社会底线。躺平是一种保持个体起码人格尊严的消极反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躺平而不是顺从,如此的躺平文学实是底线之上的抵抗。消极的躺平与积极内卷疯狂外卷相比,多了一条伦理底线。在文人连脸面也不要的时代,躺平不批判世界,躺平也不保证果腹,躺平起码先摆脱了抽打陀螺的死循环,首先,王傻子有做人的良知。让我们拭目以待,至少诗人要回归到伦理底线,做人是要有良知的,做诗人是不是也要有,看那些现代诗人的宏大叙事能不能容纳一颗良心,看那些后现代诗人否定客观意义的同时是不是要否定客观真实。
在这个幸运的时代,我们毕竟缺少的是当卧冰傻子的勇气和良知。
2024年12月14日定稿于大阪加岛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