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可以有情緒嗎?2

公众号:心棲

「較」慮症與「優」育症 —— 在壓抑與自我懷疑中,我們怎麼走失的?

有時我會想,那句話為什麼會停在我心裡這麼久。

那是個平凡的午後,課結束了,教室空了,只有一個學生站在門口。他眼神遲疑,像是反覆練習過那句話無數次,終於開口問我:「老師,我可以有情緒嗎?」

我記得自己沉默了一下。不是因為不會回答,而是因為我聽見了那句話背後的重量。那不是問題,那是求救——是他問我,也是在問他自己。

從那天開始,我開始反思:一個人,是怎麼從一點點的情緒,走到焦慮,甚至憂鬱的?
這條路,並不是斷崖式的崩潰,而是一路緩慢的撤退。
情緒不被允許表達,需求被看成麻煩,眼淚被標籤為軟弱。
我們慢慢學會壓下,忍耐,配合——然後開始遺忘自己。

那條中間的路,叫「選擇」與「適應期」

很多人以為,焦慮或憂鬱,是某天突然發作的事。
但我看見的是:在它們變成疾病之前,會經過一段沒人說破的過渡期,那是一段充滿「選擇」與「適應」的日子。

我們選擇不說出口,因為怕被批評情緒化;
我們選擇笑笑帶過,因為怕掃了別人興;
我們選擇不打擾、不麻煩、不表達,因為從小就被教導「乖一點才會被喜歡」。

然後我們開始「適應」——適應做一個無情緒的人,適應扮演成熟的樣子,適應別人對我們的期待,卻忘了自己的心裡其實也住著一個想哭的小孩。

當我們不再選擇靠近自己,而是選擇迎合世界,我們就離自己越來越遠。這段距離的拉扯,慢慢磨損了我們的力氣,也磨掉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情。

久了,我們的身體開始說話:胃痛、失眠、心悸、疲倦、提不起勁……這些都不是「生病」的開始,而是我們「遺失自己」太久的結果。

優育症:當憂鬱成為一種身分認同

我也觀察到一種更隱微的現象,我私下稱它為「優育症」。
那不是一個醫學名詞,而是我對某些人的心理狀態的命名。

有些人走過憂鬱,卻開始以「我有憂鬱症」作為身分認同,甚至帶著某種說不出口的優越感。彷彿病成了一道防線,只要還在病中,就沒人能責怪他們沒振作。
他們不是不想好起來,而是害怕痊癒後得重新面對現實的殘酷。於是,痛苦變成保護傘,也變成一種拒絕成長的方式。
我稱這種狀態為「優育症」──當脆弱變成武器,我們也許就不再想真正療癒。

較慮症:不是我不好,而是我不夠「比別人好」

但除了優育症,我也想說說另一種情緒病,我稱它為「較」慮症。
這個「較」,是比較的「較」。它不是醫學病名,而是一種文化性集體焦慮。

我們從小就生活在比較裡:比成績、比乖、比體面;
長大後比收入、比車子、比誰活得更像樣。

我曾陪伴過一位剛畢業兩年的學生,她有份穩定的工作,也持續進修,但每次滑開 Instagram,看到同齡朋友出國念書、買房、創業,她就突然焦躁起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她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努力,只是「別人好像更好」這個念頭,一直讓她不敢休息,連好好吃一頓晚餐都覺得浪費時間。
她說:「我不是怕失敗,我是怕輸給看起來很成功的那群人。」

我們的焦慮,往往不是來自未來不可預測,而是來自身邊那個永遠「看起來比我更好」的人。手機一滑,別人的生活好得像樣樣都贏,而你突然就慌了——自己是不是落後了?

「較」慮症不是病,它是慢性的不夠感,讓你明明已經很好,卻總覺得不夠。它不是一場外在危機,而是你內心不斷說服自己:「我應該可以再好一點」、「我不能輸」。

這種焦慮,最狡猾。它披著自律與進步的外衣,實則日日消磨你的安定。

我們不再問:「我需要什麼?」而是問:「我是不是輸了?」

我們的生活,被不斷刷新的人生勝利組包圍,結果不是得到激勵,而是焦慮、空虛、麻木,甚至慢慢不敢相信自己的節奏與選擇。

有時候,逃一下,真的沒關係

──摘自我朋友兆鴻 @louiswongwong 的個人創作短片《第八課》

如果你遇到麻煩,第一反應是想躲起來,那不一定是壞事。這不是懦弱,而是身體在對你說:「我現在需要喘一口氣。」

我有一位朋友兆鴻,在他33歲的時候,創作了一部個人短片,名為〈第八課〉,收錄於他 IG(@louiswongwong)中「33年學到的33件事」系列。當我第一次看見時,心裡有種說不出的共鳴。

他說: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明明知道問題就在面前,但越想解決,又覺得自己被困住。好像什麼都走得不太對,心裡急得不得了,卻又不敢停下來。

以前的我就是這樣,總覺得問題來了,就應該勇敢面對、馬上解決。但後來才發現,其實你也不一定需要急著面對。

逃避一下、躲起來,可能會讓你看見不一樣的方向。

但我說的逃避,不是裝作問題不存在,也不是徹底不管不顧,而是可以允許自己暫停一下,喘一口氣。

因為有時候,光是承認自己累了、暫時動不了,就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

那到底可以怎麼做?
關掉手機,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去散個步、做頓飯、把房間整理一下。這些小事,看起來沒什麼,但它們其實在默默地幫你找回平靜。

就算有時候心情不好,持續走一走、動一動,讓你注意力慢慢鬆開,不再頂著那個問題,答案反而自己跑出來了。

因為你給了自己喘息的空間,也在過程中,慢慢找回那份原本就在心裡的力量。

所以,下一次當你覺得真的扛不住的時候,不如先試著跑一下,給自己一點空間。

你會發現,逃避,一點也不可恥,而且很有用。」

我記得那天看完影片,我沒有馬上留言,只是在螢幕前靜靜地點了個讚,然後對自己說:「謝謝你還願意說這些話出來。」

原來逃避不是失敗,而是讓靈魂慢一點、活下來。
原來停下來,不是因為不想走,而是讓我們記得自己為什麼走。
而這份提醒,不需要多聰明,只需要多一點點溫柔。

所以……做得那麼好,又如何?

有一晚,我靜靜問自己:「為什麼要把自己搞得那麼複雜?」

做得這麼好,又如何?你還不是在夜裡孤單地面對那個躺在床上無法入睡的自己。你收起情緒、扮演堅強、解決別人問題,卻無法靠近自己。你以為你控制住了人生,其實你只是在遠離那個最真實的靈魂。

我們不是做不好,而是太習慣做給別人看。

我們不是太脆弱,而是太久沒說:「我不想再撐了。」

我們不是病了,而是太久沒被允許好好活著。

我想說清楚:

這篇文章所談的一切,不是任何醫學診斷,也不是心理治療指引,只是我身為一個陪伴者、傾聽者,在多年來的觀察與思考中,寫下的內在筆記。
若你正面臨情緒困擾,甚至影響到日常功能,請一定要尋求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等專業的協助。這篇文字不能代替醫療,只願意成為你夜裡的一盞小燈。

如果你問我:「老師,我可以有情緒嗎?」
我會回答你:

你不只可以有情緒。
你可以累,可以痛,可以失落,可以迷惘。
你可以不是最好的那個人,但你可以是最真實的那個自己。

你可以說:「我今天不想努力了。」
你可以說:「我只是想安靜一下。」
你可以說:「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但我願意陪自己走一點點。」

你不需要馬上好起來,只要還願意感覺,那就夠了。

情緒不是敵人,它是你還活著的證明。願你知道:你不是太多,你只是太真。你不是脆弱,你只是終於開始聽見自己。

這一刻,你不是碎裂了。
你只是,把所有被藏起來的真實,終於放回了光裡。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6-30


公众号:心棲
我喜歡與人對話,也習慣靜靜陪著人走過情緒的低谷。 過去在教育體制中任教多年,陪伴過無數學生度過迷惘、壓抑與身份探索的 ...
40 则内容,32 人关注,370 个访客。   了解更多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