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動,都來⾃⼀種內在的⼒量:恐懼,或愛

公众号:心棲

這⼀步,

是恐懼推著我走?還是愛牽著我前⾏?


    我們總以為,⾏動來⾃⾃由意志,

    以為選擇是⼀種光明正⼤的決定。

    但其,許多時候,

    我們只是順從了⼀種內在的召喚——

    不是理智,⽽是⼀種情緒的殘影,

    ⼀段未竟之事的回聲。

    我們以為⾃⼰在選擇,

    但若從未回頭凝視,

    那些腳步,其只是重複。

    在命運的長河中,

    我們反覆演著⼀場劇,

    ⽽劇本,往往只由兩個⾓⾊執筆:

    恐懼,或愛。


    恐懼,是個偽裝⼤師。

    它不總是驚慌失措的模樣,

    有時,它穿上掌控的外衣;

    有時,它藏在靜裡,像⼀⼝未曾開啟的井;

    有時,它甚⾄假扮成受傷的⼩孩,在⾓落靜靜哭泣。

    我們怕被拒絕,怕再次孤單,

    怕沒⼈理解我們⼼底那⼀塊柔軟未癒的傷,

    怕愛⼀次,便再也無法承受失去。

    於是,我們變得鋒利。

    先發制⼈,以強悍遮掩脆弱;

    我們把「應該」掛在唇邊,把「別⼈怎麼看」當成鎧甲;

    我們讓⾏為走在情感之前,只為了避免那熟悉的痛感,重來⼀次。


    但恐懼也曾是守護者。

    它讓我們在暴風雨中縮⾝求存,

    讓我們在語⾔未及之處,先學會如何避開傷害。

    恐懼不是錯,它只是還未學會安放的疼痛。


    我曾陪伴過⼀位男孩。

    他總是在愛裡拼命努⼒,事無巨細地照顧對⽅、理解對⽅,

    但當關係稍微進入平穩,他便陷入莫名的不安。

    他說,他害怕——

    不是怕被離開,⽽是怕⼀切太好,以致無法承受失去的可能。

    於是他過度付出,過度控制,直到對⽅漸漸無法呼吸。

    後來他終於明⽩,他不是在愛對⽅,

    他是在安撫⾃⼰內在那個,被拋下過的孩⼦。


    榮格說:

    「除非你讓無意識變得有意識,否則它將主宰你的⼀⽣,⽽你會稱之為命運。」

    我們以為⾃⼰在掌舵,

    卻不知多數的決定,早在語⾔成形之前,已潛伏在⼼底。

    那些起⼼動念,不只是個⼈的創傷,

    它們來⾃⽂化的河流、來⾃世代的陰影,

    像風⼀樣穿過我們,留下集體記憶的味道。

    在東⽅世界,愛經常被等同為犧牲。

    我們的語⾔裡有太多關於「為你好」、「要忍耐」、「要懂事」的祕密教條。

    「犧牲才是愛」、「脆弱是不對的」、「要被需要才有價值」——

    這些無聲的信念,早在我們學會說第⼀句話時,便已悄悄落座。我們以為我們在愛,

    其是害怕不被愛;

    我們以為我們在給,

    其是害怕沒有價值。


    愛,從來不是交換

    它是⼀種無需證明的存在。

    它不喧嘩,也不急著解釋,

    它像深⼭湖泊,在靜默中擁有⾃⼰完整的宇宙。

    當⼀個⼈出於愛,他不再需要誰對誰錯,

    他願意放⼿,也願意等待;

    他能在失去中保有信任,

    在⿊暗裡仍望⾒光的⽅向。

    愛,是無劇本的⾏動。

    它不來⾃習慣的回應,⽽來⾃當下那⼀刻最真的⾃⼰。

    是經過內在對話後,誕下的選擇。


    真正的⾃由,不是「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是「我知道⾃⼰為什麼這麼做」。

    那是⼀種穿越的勇氣。

    你開始能察覺:

    「這個反應,是出於恐懼啊。」

    「我⼜走回那條熟悉的防衛路線了。」

    在神經科學中,這樣的⾃我察覺是前額葉⽪質與杏仁核之間的對話。

    杏仁核掌管恐懼與求⽣本能,它讓我們在過去的創傷中「快速反應」;⽽前額葉,則

    是調節、思考、選擇的中樞——讓我們「有選擇地回應」。每⼀次的「停下腳步」與⾃我反思,就是在強化⼤腦的覺察通路,重建情緒的掌控

    ⼒。

    那⼀刻,你不是在重複,

    你是在重寫。

    這樣的覺察,便是療癒的開端。

    是⼀道縫隙透進的晨光,

    是⼀⾴靈魂,輕輕翻動的聲⾳。

    在下⼀次你感到焦慮、煩躁、委屈時,暫停五秒。

    不急著反應,先在⼼裡輕聲問⾃⼰:「我現在是在怕什麼?」、「這個反應,是我熟

    悉的嗎?」

    然後,⽤紙筆寫下:「如果這份情緒會說話,它想對我說什麼?」

    書寫本⾝,就是在將情緒交給前額葉處理,讓⼤腦從「反射」轉向「選擇」。


    恐懼讓我們活下來,

    愛讓我們活出來。

    我們的每個選擇,不只是⾏為的結果,

    它們是來⾃內在深處的回聲——

    來⾃童年的某個凝視、祖輩未竟的願望,

    甚⾄來⾃整個⼈類靈魂,跨越時間的渴望與回⾳。

    在我們早期的親⼦關係中,如果愛是不穩定的、條件式的,那我們的⼤腦會學會「⽤

    表現換取愛」的模式,這就會延伸為成⼈後的依附焦慮、討好傾向或過度獨立。

    療癒的⽅法,並不是否定⾃⼰過去的防衛,⽽是在當下與⾃⼰重建新的關係

    這個過程,⼼理學稱為「重塑內在依附圖譜」。你可以在每⽇睡前,閉上眼,想像你內在那個受傷的⼩孩,輕聲對他說:「我在這

    裡,我聽⾒你了。你現在安全了。」

    每天⼀點點,就夠了。

    願我們學會辨識這些聲⾳。

    在每⼀個即將重複的瞬間,

    靜靜停下腳步,問⾃⼰:

    「這⼀步,

    是恐懼推著我走?

    還是愛牽著我前⾏?」

    发布:2025-03-25


    公众号:心棲
    在喧囂世界裡,尋找一處內在安居之地 在這個日漸匆忙、資訊洶湧的時代,我們的內在時常無處安放,靈魂被現實的牽絆拉扯得零 ...
    12 则内容,5 人关注。   了解更多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