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中國人?|當集體行為成為文化鏡子

公众号:心棲

中國人在世界舞台上的集體失序,該如何面對?

「真正的強大,不在於別人是否怕你,而是你是否能與世界並肩而行。」——文化心理

近日,一則發生在馬來西亞的新聞在社群平台上廣泛流傳:一位中國年輕人在便利商店 Family Mart 購物時插隊,當地一位年長大叔禮貌提醒他應遵守秩序,雙方因此在店內發生激烈口角。沒想到爭執升溫後延伸到店外,最終演變成肢體衝突,該名中國遊客先動手毆打對方,場面混亂不堪。

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這些看似「個人行為」的事件,為什麼會一再出現在不同國家、不同語境中?為什麼總讓旁觀者覺得:「又是中國人」?當世界一次次目睹這樣的場面時,批評與偏見不再只是他國的責難,而成為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們集體行為與文化教養的破綻。

支持者經常辯解:「中國每年有超過一億人次出境,出事的只是極少數,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社會心理學家 Philip Zimbardo 提出的「責任稀釋效應」提醒我們:在一個集體中,當人們不確定哪些行為是被允許或受約束的,就容易在陌生場域中失控。東京某壽司老店張貼「謝絕中國遊客」的公告,正是長期文化摩擦的結果——插隊、不守預約、大聲喧嘩、觸摸展示品,這些微小違規累積出的文化壓力,終究超出他人的接納底線。

令人困惑的是,許多中國遊客其實知道這些行為在他國不被接受,但他們往往抱持著「我花錢我最大」的心態,在消費與尊重之間選擇了前者。這背後,不只是個人素質問題,更是一種文化規範的斷層。當國內缺乏能延伸至國際場合的公共倫理教育時,面對不同文化場景,我們就只能憑本能行事,而非憑理解自律。

這種「自律斷裂」的現象並非偶然。長期處在壓抑體制中的人們,對自由的想像往往是扭曲的。中國的教育體系強調穩定與服從,批判思維與對話能力則被邊緣化。心理學家 Daniel Wegner 所說的「反彈效應」指出,壓抑越深的欲望,越容易在沒有監管的場合中反撲。於是,出境的那一刻,許多人誤以為自由就是無拘無束,結果卻是情緒與行為的全面失控。

這種失控的背後,還夾雜著身份的錯亂與焦慮。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一方面渴望世界肯定,另一方面又始終帶著「被看不起」的自卑心理。這種扭曲的認同感,讓許多人在海外表現出強烈的炫耀與報復心理,彷彿「我能花錢、我能買單」,就能換來對等尊重。但這樣的炫耀,更多時候只是將羞辱感轉嫁出去,把未被療癒的集體創傷,以憤怒與過度反應的方式展現。

當我們在社群平台上看到某些遊客因限購政策或排隊秩序,在海外名牌店或機場商場中拍片抱怨、情緒激動,這些不只是偶發事件,更像是歷史創傷在當代表演中的浮現。在極權與災難敘事下長大的一代人,往往將每一場小衝突都誤讀為國族屈辱的重演,於是從對話走向對抗,從溝通走向暴走。心理學家 Heinz Kohut 所說的「報復性自戀」正是一種將內在脆弱包裝為外在攻擊的機制。

當中國經濟快速崛起,消費力暴漲,文化建設卻未能同步前行。一種典型的「暴富式斷層」逐漸浮現:錢多了,但教養沒跟上,消費被誤認為尊重的通行證。「我花錢,你就該讓我做我想做的事」成了一種新霸權。但尊重從不是標價品,體面更不是可以刷卡購得的東西。

儘管我們也看到許多年輕世代已逐漸展現出更溫和、尊重、國際化的面貌,他們在機場閱讀、在餐廳有禮貌點餐、願意學習當地語言。可惜的是,這些個體進步仍常被體制性落後與集體行為所掩蓋。如果缺乏制度層面的變革與教育革新,這些少數優秀的 Z 世代仍會被海量的文化失序所淹沒。

我們也不否認:西方世界存在偏見,有選擇性放大的鏡頭與輿論。但我們若總是以「你們針對和嫉妒我們」來掩蓋一切,那便是拒絕成長的藉口。從 2019 到 2023 年,皮尤研究中心對 21 國人民對中國的看法調查中,有 16 國超過七成民眾對中國持負面態度。不是政客說的,是市井小民的感受。而這些感受,最終會成為政策與排斥的根源。

是的,有時候西方社會的確有偏見,有選擇性的放大,但我們也不能再用「你們針對和嫉妒我們」作為所有爭議的擋箭牌。事實是,很多中國人內心早已不相信「被針對和嫉妒論」了,卻還習慣性地拿它當作盾牌。其實他們更常說的一句話,是「他們就是針對中國人」,這句話往往夾雜著委屈、憤怒,也有一種心理上的無力感與防衛性反射。

但問題是,當你真的相信「世界都在針對中國人」,你就永遠看不見:其實世界不是特別針對你,而是你在別人眼裡行為真的太難看了。

因為如果你真想世界尊重中國人,請先看看,有多少中國人在世界各地的超市、景點、機場、商場——大聲喧嘩、插隊、偷吃、撒野、辱罵店員、拍桌抗議、假裝不懂規矩、甚至動手打人。

這不是別人在抹黑,而是我們自己,在親手毀掉自己在他人國度中應有的體面。

你可以說「一人犯錯不能代表整體」,但別忘了,在國際社會的印象累積中,有時候——一個人吸毒,全家受害;一個人鬧場,整個族群被標籤。

中國若真想讓世界尊重,就必須停止拿「被嫉妒和針對」當遮羞布,開始誠實面對自身的文化盲點與行為破口。

或許我們不該只是批判、嘆氣,更應該共同思考:作為生活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的馬來西亞人,我們是否能以更清明的態度,指出問題而不落入自我否定,提醒彼此而不淪為謾罵。畢竟,我們真正想要的,不只是別人改變,而是一起變得更值得尊重。

畢竟,讓世界記住我們的,不該只是最壞的樣子。
否則,每一次插隊、咆哮、辱罵與失控,終會讓那一句話——
「又是中國人?」
成為別人眼中的預設,而我們無法反駁。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6-12


公众号:心棲
我喜歡與人對話,也習慣靜靜陪著人走過情緒的低谷。 過去在教育體制中任教多年,陪伴過無數學生度過迷惘、壓抑與身份探索的 ...
40 则内容,32 人关注,402 个访客。   了解更多 ≫

2 comments

张烑华 June 12, 2025 - 4:18 pm

所有的成长都需要时间,更需要迭代的更新。所有人都在学习成长,文明也是如此。谢谢分享与教诲,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尽的责任,自己该守的规矩。

moses June 12, 2025 - 5:05 pm

感恩烑華的心得與回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