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中,不被世界所困

公众号:心棲

有時候,我們走了很遠的路,只是為了繞回自己。

你以為你在追尋一段愛情、一份成就、一種歸屬;但走著走著,你開始懷疑:這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是——只是我以為我應該想要?

而那個「以為」,正是靈魂與人格之間,最細微卻也最巨大的裂痕。

靈魂,是那個渴望真實、渴望自由與完整的自我,是你在深夜無人時感到最接近的那個你。而人格,則是你在這個世界中學會扮演的角色,是為了生存、被接納與成功而逐漸形成的社會面具。有些人從來沒有機會分辨兩者的差異,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刻起,便忙著討好這個世界,卻從未好好問過自己:我真正須要的,是什麼?

也許你會問:這個靈魂,是什麼?它真的存在嗎?抑或只是一種抽象的比喻?

雖然靈魂無法用儀器測量,但在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語境中,靈魂可以對應為一種深層的「自我經驗感」——那是你在夜深人靜時感到最靠近「真正的自己」的時刻。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腦有一套名為「預設模式網絡(DMN)」的神經系統,會在獨處、反思、自我敘說的狀態中被啟動。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放空、發呆、沈思時,大腦反而最能觸及那些你真正關心的事——那是靈魂的低語時刻。

從心理學角度,榮格稱之為「自性(Self)」——是人格背後那個完整、整合意識與無意識的核心。當你在生命中反覆面對某些困境時,榮格會說:「那不是問題,是靈魂寄來的信。」這與本文所言不謀而合:那些重複卡住的情境,是靈魂在敲門。

所以,雖然靈魂無法被證明,它卻經常被你感受到。它不一定住在神祕的彼岸,而是活在每個選擇的當下——當你問:「我這麼做,是因為我真心願意?還是因為我怕失去?」那一刻,靈魂就在。

我們都習慣把「想要」當成導航,向著別人的期待前進,向著社會的光環奔跑。想要被愛、想要不孤單、想要有成績、想要被肯定……這些渴望看似合理,實則往往是某種內在匱乏的回聲。靈魂的聲音不是不存在,只是它安靜得像一場不被注意的日落,唯有在我們真正停下來時,它才會顫動地現身。

我記得一位來談者,她幾乎每一段感情都在同一個節點失速——對方開始疏遠,她便焦慮失控,用盡各種方法挽回,最後反而將對方推得更遠。她告訴我:「我是不是太黏人了?是不是太沒有安全感?」

我沉默了一下,只問她:「你一直想留住,是不是因為你從來沒有真正被誰留下過?」

她的眼淚,突然就掉下來了。那一刻,不是我說了什麼驚人的話,而是她的靈魂終於被允許說話。

這不是愛情的技巧問題,不是界線的模糊,也不是依附型態的分類——這是靈魂的功課,是它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被遺棄」來敲門:請問你什麼時候,才願意選擇自己不再離開自己?

還有一位個案,是名事業型的女性領導者,總在關鍵時刻選擇犧牲自己來維持團隊關係。每次升遷機會來臨時,她都禮讓他人,美其名曰「我沒那麼在乎位子」,但內心卻充滿被忽視與壓抑的委屈。某次在諮詢中,她紅著眼眶低聲說:「我從小就被教導要懂事,要讓,要先顧別人。」我問她:「那你有沒有想過,這世界是不是也該被允許看見那個不讓的你?」那天,她沉默良久。第一次,她說:「我想試著,先為自己做一點什麼。」

幾個月後,她開始在內部會議中提出自己的建議,第一次拒絕被臨時指派過多任務,也第一次向上司坦誠自己對晉升制度的不滿。「我不是反叛,只是想讓世界也知道,我不是永遠都願意禮讓的那個人。」她說得平靜,卻堅定有力——我知道,那是她靈魂開始長出聲音的時候。

還有一位男學生,在追求穩定職涯與內在理想之間拉扯。他說自己一直按照家人期待走入醫療體系,但其實內心嚮往創作與教學。他總是在夜深人靜時問自己:「我這樣做,真的快樂嗎?」但每次想到現實,他便說服自己「這樣比較穩」。某天他對我說:「我覺得我每天穿上醫師袍的那一刻,就像把靈魂鎖進抽屜裡。」這句話之後,他報名了一場藝術駐村,說是給自己的試驗假期——但我知道,那是靈魂開始開門的聲音。

我們經常以為人生是一場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卻很少想過,所謂的「問題」其實是靈魂寫來的信,只是我們總當它是警告單。那些重複卡住的關係、反覆掙扎的抉擇、每次都想逃跑的場景,若不是靈魂要你注意,它怎會一次又一次回來找你?

靈魂的召喚,不總是劇烈的啟示,更多時候只是:你在夜裡獨處時,忽然不再想解釋自己;你在經歷失敗後,不再急著自我譴責;你開始覺得,不需要達成什麼,也能夠坦然活著。

但這樣的意識,若無法落地,最終還是會被生活的慣性吞沒。我們不是缺少覺察,而是缺少讓覺察成為日常的容器。

所以真正的靈魂轉化,是從那個小小的選擇開始的:

當你又一次想討好別人時,你暫停一秒,問自己:「我現在這麼做,是因為我願意,還是因為我怕失去?」

 當你又想推開那個靠近你的人時,你輕聲問:「這是直覺,還是我害怕被看見脆弱?」

當你又一次想證明自己的時候,你拍拍自己的胸口說:「我已經夠好了,不需要再演一次了。」

這些微小的轉彎,便是一條回家的路。

靈魂不需要你完美,它只需要你誠實。誠實於你的傷口,誠實於你的渴望,誠實於那些你不願意面對的角落。當你願意這樣與自己相處,世界也會開始改變它看待你的方式。

而這一切,不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是為了——更靠近那個原本的你。

最後,當你穿越這些過程,不妨再問自己:

這段經歷,有沒有可能對別人有一點點幫助? 有沒有誰,曾經像你一樣,也感到孤單與掙扎? 你是否願意,用你自己的方式,成為他們靈魂路上的一盞燈?

真正的療癒,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當你帶著傷痕站起來時,你會更理解別人的痛,並願意溫柔地陪著他們走一段路。

我們總以為靈魂的覺醒是一場劇烈的雷電交鳴,卻往往是在生活最平凡處,悄悄萌芽。不是一種「大徹大悟」,而是——你終於不再逼自己撐下去;你終於允許自己坦白說:這不是我要的。

那一刻,你才發現:原來靈魂從來不吵鬧,它只是一直在等你,回頭。

所以,不必等到破碎才開始轉化,不必等到跌倒才懂得誠實。你可以,從此刻起,在每一個選擇裡,都問自己一句話:

「這,是我靈魂想走的路嗎?」

如果你願意誠實地回答,就算不完美,就算還會跌跌撞撞,你也會一步一步,走回你自己。

而那,就是靈魂真正的歸途。

发布:2025-04-18


公众号:心棲
我喜歡與人對話,也習慣靜靜陪著人走過情緒的低谷。 過去在教育體制中任教多年,陪伴過無數學生度過迷惘、壓抑與身份探索的 ...
15 则内容,6 人关注。   了解更多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