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心棲

( 圖片源於:christiiantime.org.hk )
昨晚,舍友推開門的那一刻,語氣中夾帶著一種沉重與無奈。他說,今天和一群朋友聚餐,席間才得知其中一位好友——凱軒,罹患肺癌,而且已是第四期,癌細胞正急速擴散。
整晚,我們都在聊這位朋友。
我曾在幾次家庭聚會中見過凱軒,不算熟,但也從舍友那裡聽過不少他的故事。他不抽菸、不喝酒,作息規律、愛運動,飲食也相當節制,家族裡也沒有癌症病史。從生活方式來看,他似乎完全不是那種會「突然生病」的人。但生命,有時就是這麼突如其來地,翻轉了一切熟悉的邏輯。
舍友說:「也許這就是他的生命旅程吧。」
我靜靜聽著,不多話,腦海裡卻不斷浮現許多問題——
如果有一天,我身邊的朋友面臨這樣的事,我能怎麼陪伴他?
我該說些什麼?又該在哪裡選擇沉默?
我是否有足夠的心力與覺知,陪一個人走進那個如此靠近死亡的過程?
說來慚愧,關於「生死」這個議題,我的了解並不多。這些年從事心理陪伴的工作,還未真正遇過面對死亡議題的個案。唯一曾深入讀過的,就只有兩本書:《生命的禮物》和《西藏生死書》。
在《生命的禮物》中,心理學家歐文・亞龍說:
「唯有直面死亡,才能真正擁抱生命。」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他說,死亡其實像一面鏡子,逼我們重新去思考:什麼才是值得活的、值得愛的、值得緊握不放的?
他以多年治療經驗為根基,溫柔又誠實地引導我們穿越那個多數人都不願碰觸的陰影——死亡的恐懼。可是,那恐懼底下,其實藏著的是我們對「好好活著」的渴望。
想著凱軒,才39歲,人生才剛走到中段,卻得提前面對終點的可能。他的心情會是什麼樣的?他的伴侶呢?在這樣的時刻,他們會怎麼說話、怎麼相愛、怎麼緊緊相依?
當人生的繁華與喧囂都安靜下來,只剩下「此時此刻」,對他來說,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這讓我想到,其實並不是一個人罹患癌症,就等於要立即面對「死亡」本身,
但很多時候,先到來的,是一種**「精神的死亡」**。
是對未來的想像突然中斷的那種空白,
是從前看似重要的一切開始變得模糊,
是內心開始不斷湧現:「為什麼是我?」「我還能做什麼?」「我不想就這樣走掉」這類聲音。
身體的病痛只是一部分,更讓人難以承受的,往往是內在那層層起伏的情緒波濤:不甘、困惑、焦慮、孤獨、失控感、以及無法言說的恐懼。那是一種生命之光正在被一點一滴吞噬的感覺。
而陪伴這樣的人,真的不只是「安慰」或「勸導」,更多時候,或許是我們要學會怎麼和他一起沉默,怎麼忍住想給答案的衝動,怎麼單純地陪他一起感受與經歷這段黑暗與未知的過程。
我也想起《西藏生死書》中的一句話: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形式的轉化。」
那本書以藏傳佛教的觀點,誠懇地告訴我們:死亡不必然可怕,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有活得足夠清醒?是否準備好離開這世界時,不再帶著遺憾?
有時我會想,也許我們不是要等到哪一天才學會面對死亡,而是要從現在開始學會——
怎麼活。
怎麼說出真正的感受。
怎麼和還在身邊的人,好好道謝、道愛,甚至道別。
那一夜,我們聊了很多,卻也什麼都無法真正確定。
但舍友的一句話,像是在黑夜裡點了一盞燈:
「到了這種時候,什麼都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或許正因如此,我們才終於能看見——
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发布: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