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的背后是答案

公众号:微波粼粼

恐慌的背后是答案

继那篇【理由是逃避的潜台词】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会习惯于重复这样的逃避。

今天让我读到了个标题-恐慌的背后是答案。恐慌是我的答案。我现在怕的是什么?跟我小时候的怕有什么关系?

小时候我们家里很穷,爸爸是个爱赌博的人,因为这样妈妈经常跟我们说爸爸是坏人,不顾家,然后怂恿我们不要认爸爸。

妈说,亲戚都瞧不起我们,所以我们一定出人头地,要好好读书,要名列前茅。小时候读书我死记硬背就为了要考好成绩,我一考到不好就会哭,哭不是因为不甘心,而是因为怕被妈妈骂,让妈妈失望了。那时我补习很多课目,最害怕的是自己的课业下滑。

我的逃避责任,或眼看事业要到高峰就停止挑战是因为我害怕做不到,我怕跌倒了站不起来,我怕让人失望。我这个人越被别人看得起时,我就越害怕,害怕自己失败后一蹶不振,所以宁可放弃50%的失败,也不愿意挑战50%的成功。我的潜意识里是没有“爬起来”的 sop,宁可不尝试,也不能失败。

在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互联网不发达,妈妈本身受教育尚浅,只能以仅有的,自己所知道的该怎样该怎样来拉扯我们长大,妈妈把希望寄托在我们的成绩上,名列前茅成了我们家唯一赖以自豪的最后一根稻草。就一直被灌输不要输,却没有人来告诉我输了别气馁,下一次要想办法赢回来,哪里跌倒哪里爬。

这恐慌的背后是答案,在我的生活中其实是有迹可寻的,记得有次我当主持人的效果很好,大家普遍认为我很适合当主持人,后来再找我接棒时我却推辞了,那时我对大家说我已经试过一次了,见好就收把机会让给别人吧,其实我是在害怕,因为我没信心再来一次会不会比第一次更好,只怕更差,害怕大家对我有期望时却失望了 ,而我又该如何处理失败而产生的蒙羞感。

然而“爬起来”是没有 sop 的,每个人跌倒的点不一样,痛也不一样,伤的轻不代表爬得快,伤的重也不代表是注定难爬的,总要让自己尝到痛的程度,才会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好起来。感冒伤风咳嗽是不好受的,但我们总会要想尽办法让自己快速恢复,去买药,试偏方,看西医中医,吃保健品等等。每个人康复的路径都不一样,康复了,就走完了一个生病循环,累积了经验,下次生病的时候就知道要做什么。失败也一样,刻意回避失败,怎能知道失败后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那天温故知新了蝴蝶的小常识,蚕蛹破茧而出才能够化茧成蝶,为什么蝴蝶必须要自己经过破茧这一关?那个狭小的通道是帮助蝴蝶两翼成长的关键,在从那穿过去的时候,通过用力挤压才能将血液输送到两翼上去。只有等到两翼都充血时,蝴蝶才能真正飞起来。如果这时人工干预,或者蚕蛹没有破茧,自然也就飞不起来。

人也一样,必须要自己去经历该经历的,才会变得熠熠生辉。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作家张德芬的这句话,说进了多少人的心坎里。

在我自己有了一个小家庭后,从这个小家庭的角度看回小时候的我,其实亲戚没有真的要瞧不起我们,他们虽然没有大幅度的给予金钱上的帮助,但也没有在语言上刺伤我们。

家里有个爱赌的爸爸和总是缺钱的开销,别人尤其是亲戚不想沾这淌浑水,这种经济上的帮能一直帮下去吗?更何况大家都有各自的家庭要照顾,能远之就远之。

在从社会的角度看,其实别人没有真正的要瞧不起我们,是因为社会阶层不一样,而人总是喜欢物以类聚,既然我们不能人以群分,这个关系只能变得生分,能聊的话题和观点自然就不一样,看世界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就渐行渐远了。

面对别人的远离,我们就有了负面情绪,愤怒、沮丧、妒忌。。。其实仔细观察内在的自己,它都是来源于恐惧,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人,还有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我价值的不肯定。我们以为别人会怎样怎样不过是自己不敢向失败下战书,没有活出自我价值。

我们的价值难道是用失败来定义的吗?是用我有一个怎样的原生家庭来定义的吗?若那时我哭是因为不甘心,而不是因为怕让妈妈失望,兴许今天的我不是一个拿理由在逃避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发布:2025-03-01


公众号:微波粼粼
已定居在西马的东马人。 爱看书,爱文字言语间传达的感性,希望自己的墨笔也能感染同频人,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价值。 偶尔也是 ...
5 则内容,6 人关注。   了解更多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