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TK Cheng 模因
走在空无一人的红地毯上,前方的尽头只有一支麦克风。敲了几下麦克风,确认有回音后,对着空荡荡的场地开始吧。
2019年爆发的新冠肺炎已经严重影响了2020年的一切,也打破了我从小被政府灌输的对“2020年宏愿”的美好幻想。不过,这次的主题不是那些。相比世界上的许多人而言,也许我们这一行(影视)受到的影响微不足道。
因为你可以这样说:“你看看那些外劳多惨!”
我除了懂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的电影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外,其实只是个连税都缴不起的人,对国家来说根本是个无用之人。所以我只想说说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再次提醒,这是个人意见,并不代表全行业、全马来西亚人。
说起电影,除了电影院,我能想到的就是影展了。影展对电影人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独立制作人。然而,近来疫情席卷全球,人们失去了通过握手和拥抱表达爱意的权利,就连那个让人躲在黑暗中通过电影短暂逃离现实的避风港也被夺走了。世界各大小影展陆续延迟、取消,甚至转为线上放映。而我对线上影展的形式抱有矛盾的情感。
电影本身的性质就是希望传递信息给更多的观众,照理来说,网络平台应该是非常高效的媒介!但问题是,线上影展有利有弊,而我觉得弊大于利。试想,当你看YouTube视频时,如果一开始不好看、不有趣,你可以直接关掉,或者快进到后面看,也可以迅速看完一个作品。
这时你可能会说:“那是因为作品本身不好看,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
赞同!不过,电影的叙事性却不一样。电影语言本身的构架是通过节奏带领观众逐步融入并享受其中。不然,为什么要让你关在黑暗的空间里全身心投入呢?再者,影展总是在电影结束后尽量安排创作者分享会,希望观众在享受电影之余,能够带走一些思考或感悟。然而,线上影展真的能达到这个效果吗?
这时你可能会说:“当然可以啊,用ZOOM就好了!”
好的,那就用ZOOM吧,没办法中的办法。但你也可以随时忽视创作者的分享,去厕所泡个尿,再回来问同样的问题。
再说创作者的心态。其实,除了那些凭实力获得知名度的大导演和明星之外,影展是新人出头的重要机会。你以为普通观众会注意到自己国家有哪些新作品或新导演、演员吗?如果没有媒体报道的协助,没人会在意(没办法,因为现在的娱乐选择太多了)。而媒体需要新闻,如果你没有成绩或曝光率,就别怪他们看不到你。你以为自己一路的努力和牺牲会被人看到吗?机率可不高。所以,看到一些知名创作者的分享会也别羡慕。虽然他们分享的大多是简单、常识性的道理,但因为你没有身份,所以也没有说服力。别期待同情,没人欠你的。成功不了,要么是你不够努力,要么就是你没有实力。别做白日梦。
这时你可能会说:“熬不过去的话就别在这行待了,转行吧!”
所以,有梦想的年轻人,请认真三思。不然,以后这行里会出现更多拍片时摆架子、找借口的年轻毕业生,到时又得照顾他们脆弱的心灵,不然就要面对他们父母的责问。
其实,我认为还有一条不错的出路,就是做YouTube内容。团队小,轻松有趣,没什么压力,观众缘好。相比电影,制作周期短,见效快,成就感也更高。不像电影那样,需要花几年写剧本,再花几个月拍摄和后期制作,然后还得想办法上映、拉票。独立电影更糟糕,没有票房可言(尤其在马来西亚)。影展可能是唯一的出路,但别忘了,你的对手是全世界。
这是一场自我对话,只是希望疫情后提醒自己“电影不死”,虽然我常调侃说:“我先死。” (这是我一位同行的友人常开的玩笑)
这时你可能会说:“Cheh,又是一条失败又自以为是的咸鱼瞎扯。”
感谢你耐心看到这里。
初稿于 2020年5月。那年我的短片作品《蜂港天的魔法校园》在大阪亚洲影展首映,同年《蟋蟀鸣叫时》在中国西宁FIRST国际影展参赛,2021年《男人与女人,香蕉鱼的情意结 》在釜山短片国际影展播放,全部都因疫情没法出席。
关注公众号、留言、联系版主
TK Cheng 模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