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在保護孩子,還是在餵養恐懼?

公众号:心棲

當社會的焦點一次次聚集在校園事件上,媒體標題的每個字都像一顆顆釘子,敲進家長與教育者的心。
那是一種無形的恐懼——怕孩子受傷、怕學校失控、怕社會變壞、怕自己哪裡沒教好。

於是我們開始加強保護、制定規範、安裝探測器、成立輔導組、開設防範講座。
但這一切忙碌與奔波的底層,其實都藏著一種集體的焦慮:我們太想要一個「安全」的世界。

然而,安全的世界真的存在嗎?
或者,我們早已將教育,變成一場由焦慮驅動的防禦行動?

昨天有位學員問我:「老師,你怎麼看現在學校開始用金屬探測器檢查書包這件事?」
他說,許多學校為了防止學生帶刀具或尖銳物品進校園,已經開始全面檢查。

這幾天,新聞上報導了一宗校園殺害案,舉國震驚。那孩子才十幾歲。

我笑了笑說:「很多監獄電影裡,一把牙刷、一根筆都能殺人。那些年輕人也知道,也看過。就連我這個不追電影、沒臉書的老人家都知道。」
他愣了一下:「現在的年輕人啊,真的不知道在想什麼。手機是最大問題。」

我問他:「那你打算沒收孩子的手機嗎?」
他沉默了片刻,嘆氣說:「現在媒體太多負面內容,孩子受影響。」
我問:「那你要如何讓孩子不被媒體影響?讓他與世界斷開嗎?」
他皺眉,苦笑:「這就是家長最難的地方。」

我凝視著他:「你是在後悔生孩子?還是怕自己教不好?
又或者,是擔心孩子的安全?
還是,最深的恐懼,是怕有一天,你的孩子成為那個『加害者』?」

他沒有回答,只說:「我們家長能做的,也只有儘量照顧好孩子。」
我點點頭:「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他嘆了口氣:「老師,可能是最近的新聞影響太大吧。」
我說:「若父母的心被媒體報導與留言左右,焦慮就會擋住教育的視線。
那時候,你看不見引導的機會,也錯過與孩子一起討論的時刻。」

我問他:「你有問過孩子對這件事的想法嗎?」
他搖頭:「還沒有,只是跟他說要保護自己。我還打算讓他去學空手道或拳擊。」
我問:「那樣就會安全嗎?」

我常想,許多家長都是這樣。教孩子如何防衛、學會反擊,看似沒錯,但除了保護之外呢?
只要孩子夠強、會打,就不會再出事?

我讓他去看 Netflix 的電影《回魂技》。
他問:「這跟校園殺人有關嗎?」
我笑著問:「你覺得奸詐的人比較厲害,還是家庭主婦?」
他回答:「當然是奸詐的那群人。」
我接著說:「那如果兩個母親聯合起來,再加上一些人的幫助呢?」
他愣住:「那就不一定了。」

我說:「是啊。世上的事,很少只有『因果』那麼單純。
如果我們的『防範』只是為了撫平焦慮,那不叫保護孩子,而是給自己打一劑鎮定劑。」

他靜靜地望著我:「那家長該怎麼辦?現在的父母真的太難了。」
我說:「沒錯。現在的父母不只要養孩子、顧生活,還得不斷學習與成長。
教育孩子之前,要先能安頓自己的心。」

我讓他寫下自己的感受,不以法官的角度,不分對錯,只誠實地看見。
他點頭:「老師,我想學習面對這份焦慮。」
我笑了:「你說到重點了。這,就是學習的開始。」

我經常思考,
每次當社會出現類似事件,第一個陷入焦慮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孩子或許還在理解「死亡」與「暴力」的意義,但大人早已腦補出千百個可能。

這份焦慮,會迅速轉化成「安全行為」:
監控手機、限制交友、封鎖資訊、監督行蹤。
我們以為這是在保護,但其實是在傳遞一種訊息——
「世界很危險」、「別相信別人」、「你不夠安全」。

當焦慮變成教育的底色,孩子學到的不是勇氣,而是恐懼;
學到的不是思考,而是服從。
他們會照著父母的焦慮去行動——
小心翼翼地做人、壓抑真實的感受、不敢表達異議。

於是我們養出了一代「會自我審查」的孩子。
他們不犯錯,不冒險,也不去問「為什麼」。
當社會要求「順從」大於「思考」,
暴力,往往就從這種壓抑的地方滋生。

教育,從來不是隔絕風險。
真正的教育,是在風險中教會孩子理解自己、辨別是非、連結他人。
是讓他們在恐懼中,仍然能選擇善。

我們總以為孩子需要防身術、需要安全網、需要規範,
但他們更需要的是——
一個願意傾聽的父母、
一個能對話的老師、
一個願意陪伴他看完新聞、討論真相、而不只是說「不要看」的大人。

因為孩子學習世界的方式,
不是從我們說了什麼,
而是從我們「怎麼面對」這個世界。

也許,問題不在於我們防範得夠不夠,而在於——
在防範的過程中,我們是否也在「餵養恐懼」?
我們讓孩子以為,世界充滿陷阱,於是他們學會懷疑;
我們讓他們習慣被監控,於是他們學會隱藏;
我們說那是保護,其實是在告訴他們——
恐懼才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當「安全」成為教育的唯一指標,
恐懼便悄悄成了這個時代最強的教材。

其實,現在許多「加強防範措施」都是做給家長與社會安心的。
但若整個社會都以這樣的態度來面對問題,
我們做的就不再是教育——
而是向孩子示範我們的恐懼。

當我們用恐懼去教育,就等於在滋養「心魔」。
那股想要加害的能量,不會因懲罰或封鎖而消失,
反而會因壓抑而變形,變得更深、更隱、更難被察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許多悲劇的發生,往往不在我們最嚴密防範的地方,
而在那個被忽略、被壓抑、被恐懼掩蓋的角落。

真正的防範,不是關起門、立起牆,
而是打開對話的門,
讓孩子知道——
當恐懼被說出口,它就不再是怪物。

當他們能與父母談論害怕、討論暴力、表達困惑時,
那份「安全」才真正開始成形。

教育的意義,不在於讓孩子一生不犯錯,
而在於讓他在面對錯誤與黑暗時,
仍願意回到「愛」的那一邊。

我們常以為,安全感是外在的系統建設、是校園門口的探測器、是嚴格的制度;
但真正能讓孩子活下去的力量,
是一種「被理解」的力量。

那是當他想哭時,知道有人會聽;
當他困惑時,知道有人會等;
當他生氣、孤單、迷茫時,知道有一個世界,不會急著要他「正常」。

如果社會忘了這件事,
那我們的「安全」不過是一種幻覺——
一種用焦慮堆砌出來的假安穩。
我們築的牆,也許能擋住外在的危險,
卻也隔絕了彼此的理解。

真正的教育,是一場溫柔的革命。
它不是要孩子學會恐懼世界,
而是學會與世界共處,
在風暴裡仍能辨識方向,
在黑暗裡仍願相信光。

願有一天,
當我們再次聽見那些關於校園、暴力、與青少年的新聞時,
不只是急著問「要怎麼防範」,
而是能問自己——
「孩子為什麼痛?」
「我們的社會,給了他怎樣的世界?」

因為唯有當我們願意聆聽、理解、並面對這些痛,
我們才真正開始修補這個時代破損的教育。

安全,不是防止傷害的牆,而是理解彼此的橋。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10-18

延伸阅读

當一個孩子崩潰時
當一個孩子崩潰,整個社會都該醒了    2025-10-15
那封信的每一個字,其實都在喊:「我想被看見。」心理學裡稱這樣的表達為「情感投射」——當一個人無法承受內在的空洞與焦慮時 ...
當一個孩子崩潰時,世界應該先安靜下來    2025-10-17
崩潰不是瘋狂,而是靈魂在說:「我受不了了,請抱抱我。」
我們是在保護孩子,還是在餵養恐懼?    2025-10-18
安全,不是防止傷害的牆, 而是理解彼此的橋。

公众号:心棲
我相信,每個人都在生命的舞台上,演著屬於自己的戲。只是劇本太熟,有時忘了自己其實還能改寫;有時台詞太多,反而聽不見心 ...
90 则内容,40 人关注,545 个近期访客。   了解更多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