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心棲

我們常以為「學費」只是數字,只是價碼,交了之後換取一門課、一個知識點、一份證書。但有些時候,它其實是一份心意的投射,是一個人對自己說:「我願意不再逃避。」在那一刻,金錢成了次要,真正被交付的,是一份勇氣。
那天晚上,我正準備收拾一天的疲憊,桌上的檯燈光線微弱,手機螢幕忽然亮起。訊息框裡跳出一段文字:「老師,抱歉打擾了。想請問如果要上課的話,方不方便以分期付款方式來交學費?因為現在暫時無法一次過付清。」這是一位叫秉德的學員傳來的。短短幾行字裡有一份小心翼翼,有歉意,也有難以啟齒的誠實。我盯著那串字,沒有馬上回覆,而是靜靜停頓了幾秒。因為我知道,這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一份勇氣。要開口承認自己的困難並不容易,尤其是帶著「怕麻煩老師」的語氣,這背後藏著一個人最赤裸的聲音。
我便回了他一句:「秉德,真的有這個意願嗎?老師好奇,是什麼讓你提出這份勇氣?」
幾分鐘後,他回來的訊息很長,卻讓我心裡一震。他說:
「就是其實今天整體下來,感覺以前很多的問題都得到了一些解答,有幫助到我去更加深入思考。我修行的背後會不會也藏着一些自己不願意面對的東西,只是通過修行來掩蓋和逃避。今天的確受益匪淺,所以想說先去實踐老師今天所講的東西,如果往後還有疑問或困惑,可以找老師深入的探討及了解。」
他停頓了一下,又接著寫: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關於感受的,的確也是自己很重要的課題需要去面對,因為很多時候自己會習慣性地用腦袋去掩蓋事實而不自知。所以希望可以通過和老師多幾次的交流,讓自己更能看到自己的盲點,以及需要提升的是什麼,因為很多時候自己有問題,但不知道應該和誰交流。」
我讀著這些話,心裡浮起一股暖流。這不是一個「付不起」的推託,而是一次誠實的剖白。他在談自己,那個總是逃避的自己,那個常用腦袋蓋住真相的自己。於是我回覆他:「老師是人,老師也有不完美的自己。老師也明白『痛』、『受傷』、『面子』到最後會想逃。但若我們承認了這些,就需要卸下那副面具。秉德,你今天能提出來,其實已經是第一步。」
傳送鍵按下的瞬間,我心裡清楚,這不是一句安慰,而是一份接納。
隔天一早,天還未完全亮透,他再一次傳來訊息:「老師早安,這個月的話,可能只能付一百,下個月也是一樣。今年的最後兩個月我會還完全部的錢,請問這樣可以嗎?」
我望著那段文字,心裡輕輕嘆了一口氣,並不是因為為難,而是因為感受到他的誠懇和無力。學費對他來說是一個現實的負擔,但對我來說,學費從來不只是數字,而是一份承諾,是一種「願意投入」的姿態。如果我隨意允許他用一個月一點點的方式拖下去,這堂課對他來說會慢慢失去重量。
於是我認真思索後,這樣回覆他:「秉德~關於你提的分期付款,老師的安排是三天課程 50%-30%-20%。第一期 50%:先有比較大的投入,會更有學習的承諾感。第二期 30%:到中段時,壓力就比較小,可以專心在課程上。最後 20%:尾聲最輕鬆,像是收尾,也讓整個學習有完成感。」我還補了一句:「這樣的比例不是隨便設的,而是希望幫助你在學習上有更好的心理節奏和支持。」
他過了一會兒回來:「好的,老師,明白。抱歉,因為今天會比較忙,可能需要等到晚上才可以閱讀。」那個「抱歉」和「明白」讓我看見一份真誠,也讓我更清楚,他的難處不是推辭,而是真真切切的生活現實。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安娜。因為秉德是安娜的弟弟。安娜曾經是我的學生。她在學習裡,曾經用盡勇氣撕開自己的痛,把自己習慣逃避的部分一一攤開。她的身影,讓我一直記得。如今,當她的弟弟也走到我面前,帶著一份同樣真實的困惑時,我忽然感受到某種生命的迴響。
腦海裡,我彷彿對安娜說:「妳的弟弟,他真的踏出那一步了啊。」那一刻,我心裡被觸動得很深。因為我明白,這一步,不只是秉德的突破,也是安娜曾經努力過後,悄悄留在家族裡的一種回聲。
我於是寫下這樣的心情:「記得,嚴格、直接、敏感的背後,總會有慈悲。如果不把這些自己真實的特質發揮出來,我們就看不見自己真正的慈悲。」
這句話也許聽起來有些抽象,但我的意思是:嚴格,可能是他守護自己的方式;直接,往往是因為不想再浪費時間繞圈;敏感,則是因為心裡其實很在乎。如果沒有一份對生命的在意,人是不會如此用力的。當我們願意看見這背後的深意,就會明白,這些不是攻擊,而是一種勇氣的表達。
安娜或許沒有出聲回應,但我卻能感覺到,那份姐弟之間的默契與延續,在無形之中亮了起來,像是一個紅色的愛心,跨越時空,把彼此的學習緊緊連結在一起。
很多時候,我們都低估了學習的連動。一個人願意改變,往往不只是個體的事,它會在關係裡、在家族裡慢慢發酵。安娜曾經的掙扎,如今成為秉德的勇氣;而秉德的坦白,反過來又成為安娜的印證。這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支持,就像暗夜裡的燭火,彼此照亮。
我常常提醒自己,做心理工作的,不只是陪伴一個人,而是陪伴一份份勇氣。有人來,是因為困惑;有人來,是因為破碎;有人來,是因為想給自己一個機會。秉德的訊息,讓我再次確定:學費從來不只是金錢,而是一種允許。他付出的不是幾個數字,而是「我願意走下去」的態度。
我也在心裡對安娜說:「我們要承認,說話在必要時會刺痛人,但只要對方也願意承擔、願意踏出那一步,我們就要及時給他們溫暖的擁抱與深深的敬意。這就是我們心理工作者很重要的事。」
回顧這一連串的對話,我忽然意識到,一份學費,其實是一份勇氣的價值。有人付錢只是為了上課,但有人付錢,是為了允許自己不再逃避。有人分期,是為了現實的金錢調整;但更深的分期,是一步步把心打開,把真實的自己交付出來。而我,作為老師,收的不只是學費,而是接住這份勇氣,陪伴它發芽。
當秉德踏出那一步,也許他還會跌倒,還會懷疑,但至少,他已經跨過了那道「不敢說」的門檻。而這一步,本身就值得所有的掌聲。
只是寫到這裡,我也忍不住想問,你呢?在生活裡,有沒有那一份你口口聲聲說要踏出的那一步,卻始終還停留在想像裡?你是否也曾經用腦袋替自己找過許多理由,卻在行動上一次次退縮?你缺的真的是學費,缺的真的是課程與導師,還是缺的,是允許自己移動的勇氣?也許我們都該靜下來問自己:那一步,我還要拖延多久?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