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心棲

別人說的話,為什麼會傷我們?或許,這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曾在心裡默默問過的問題。
有時候,一句話就像一面鏡子。
學生忽然說:「原來我們每個用詞都會關係到自己投射哦?」語氣裡帶著驚訝,也帶著一絲好奇。
我笑著回應:「投射啦。」
她想起前幾天,有人對她說「你有雙性格」,當下她愣了一下,不知道該怎麼接話。那人解釋說:「因為你在訊息裡講話很嚴肅,可是當面卻健談又輕鬆。」她追問我:「老師,這是不是他的投射呢?」
「是的。」我回答。
投射的奧秘在於,當我們成了別人的鏡子,他們所看到的,往往不是我們的全貌,而是他們心裡的倒影。於是,她忽然明白,如果她是鏡子,那麼對方的評語就是一種投射;而若她接受了,那投射又會反射回去,變成一種「自己是受害者」的認同。
她繼續追問:「那什麼時候,別人‘講’我們,才是真的我們有的呢?」
我沉吟了一下,說:「感受到。」
不是腦袋裡想,而是身體裡的迴響。若我們本身真有這個特質,身體會立刻生出反應;若沒有,腦袋就會急著替我們找理由、編解釋。
她若有所思:「感受啊,這很深。」
我補充道:「所以,不是用腦去想或思考,而是看自己有沒有身體的共鳴。」
對話在這裡拉開了一道縫,她忽然換了角度問:「那如果別人直接貼標籤給我們,我們該怎麼回應才好呢?」
我說,標籤有兩種,有好有壞。聽見別人說我們什麼,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只是一面鏡子。因為在不同的人眼裡,我們會有不同的樣子,他們的回應自然也不同。那些評價,不是我們真正的全部。
我們常常以為,別人說的話,只要聽聽就好,並不會留下痕跡。
【例一】就像有的人走進電梯,隨口聽見陌生人說一句:「哎呀,他怎麼看起來那麼沒精神。」雖然話不是對著自己,但若你正好前一晚沒睡好,心裡可能立刻一沉,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真的看起來很糟?」接著一整天都在意自己是不是臉色蒼白,甚至連本來的活力都被削弱了。這就是一句無心的話,被內化之後,卻在我們心裡種下了影響。
可是,一旦我們把它內化,就好像把外在的聲音放進心裡,慢慢轉化成對自己的定義。那時候,它不再只是對方的投射,而會變成我們的一部分。
就像有個孩子,從小被老師一句「你很笨」刺痛,雖然只是一時的話語,卻在他心裡留下印記。多年後,每當遇到新的挑戰,他腦中仍會浮現那句評語,心底的自卑便再次被喚醒。這就是別人說的話之所以會傷我們——它之所以有力,不在於話本身,而在於我們把它帶進了內心。
這也正是為什麼情緒會生起。因為內化的過程,等於把原本屬於別人的東西錯認成自己。別人說的話會傷我們,正是因為這一步:我們讓那些聲音在心裡紮了根。
當評語是溫柔的,我們或許會一時感到被肯定;
【例二】就像有一次,你走進公司電梯,一位同事隨口說:「今天你笑起來真好看。」也許對方只是無心的讚美,但這句話卻像一束光,讓你那天的疲憊減半,甚至在之後的日子裡,每當想起,仍能浮現一絲暖意。因為這時候,我們同樣把話放進心裡,讓它成為支持自己的力量。
但若是批判的,它就會化作憤怒、委屈或自卑,反覆在心裡回響。情緒往往不是來自當下的話語,而是來自我們選擇了相信那句話,並且讓它在內心紮根。
真正的自由,不是避免別人說什麼,而是看見自己在面對那些聲音時,是否把它們據為己有。
「那我們到底是誰呢?」我反問她。
「我們是我們自己所認為的自己。」
當我們怎麼認定自己,就會怎麼活。沒有任何一個標籤比不上我們自己給自己的定義,那才是最有力量的。
真正能影響我們的,不是外界的話語,而是我們選擇相信什麼。信念決定了我們的生命軌跡——我們相信什麼,就會活出什麼。
但信念會改變嗎?會的。它會隨著經驗、環境、成長與學習而逐漸鬆動,進而轉化。我們追尋的,不過是靈魂深處的平衡——安然、自由與愛。
說到這裡,她忽然眼睛一亮:「我覺得很有趣。知道有投射後,我就會時常思考別人的反應,也會思考自己對別人說的話。」
我點點頭:「所以我們的言行舉止無不是業,很多時候,業並不是因為別人,而是自己投射了,自己中招。」
她恍然大悟:「哦,所以上人(證嚴法師)常說的『多用心』,原來是這個意思吧?」
「bingo。」我笑了。
她笑著說:「老師很早就抓到上人的這個意思了,我現在才慢慢體會。」
那一刻,我們之間像是多了一道共鳴。投射不只是心理學的概念,它更像是一面心靈的鏡子——提醒我們,與其急著辯駁,不如回頭看見自己的影子。
心若如鏡,本質清澈,所映之物不過是過眼雲煙。別人的話語如塵埃,落在鏡面上,看似影響了我們,實則轉瞬即逝。若執著,我們便困在影像裡;若看清,它們不過是一時的倒影。
真正不變的,是鏡子本身的安然與光亮。正因如此,我們才得以在無數投射之間,練習辨認、練習放下,也練習守住心裡那份清明。
鏡子裡的影像雖會變化,但鏡子本身,始終屬於自己。所以,當我們再問「別人說的話,為什麼會傷我們?」時,答案就在這裡:因為我們忘了自己才是那面鏡子,而不是映像。
無論是那句「你怎麼那麼沒精神」留下的陰影,還是「今天你笑起來真好看」帶來的光亮,終究都只是倒影。語言在我們心裡能開出荊棘,也能綻放花朵;而最後能決定留下什麼的,從來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真正的力量,不在於隔絕聲音,而在於選擇——選擇相信什麼,選擇讓什麼在心裡紮根。當我們記得自己就是那面鏡子,心便能安然無懼,映照出自由與清明。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9-12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