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心棲

我曾以為,真正可怕的,是動物死前那一口未吐出的哀鳴。 那些怨氣,像咒語一樣,被鎖在肉裡,等著有一天附身在吃下它的人身上。
直到某天,我才發現——我身上最長久的詛咒,不在肉裡。 而是在那一杯無辜的奶茶裡,在那塊「辛苦了,獎勵一下」的蛋糕裡。
咒怨,不是來自殺生的血腥, 而是來自一種溫柔的甜,一種你無法拒絕的哄騙。 它不讓你死,只讓你情緒失控、身體混濁、意志鬆脫, 一點一滴,把你從自己那裡奪走。
而最可怕的是——我們甚至還以為,那是「安慰」。
我開始懷疑,是否「吃肉會吃進動物的怨氣」這種說法,是轉移了焦點的誤導。
佛教中不食肉的說法,往往不僅止於慈悲倫理,更出於對「業力殘留」的觀照——他們認為,動物臨終時的恐懼與執著會形成強烈的心理痕跡,若這些未解的情緒與痛苦在肉體中殘留,人類食用後,將可能在無形中承擔那份尚未釋放的苦業,干擾心性,引發煩惱。
這種說法雖未必有西方科學明確支持,但若從情緒能量與身體記憶的角度來看,也不無意義。畢竟我們每天攝入的,不只是食物,也是一段生命的經歷與其結束時的狀態。
直到我開始實行無糖無精緻碳水的飲食,才真正看清——讓我情緒大起大落、意志難以集中、欲望滿溢的,其實不是肉,而是糖。
但我很快發現,不只是糖本身——還有那些看似「不是甜的」,卻轉眼就變成糖的食物:白飯、白麵、吐司、餅乾、糕餅。你以為只是吃個主食,實際上卻是一場血糖雲霄飛車的開始。
它們進入體內後迅速被分解成葡萄糖,讓血糖在短時間內急升——你以為是吃飽了、滿足了,其實只是被衝了一波多巴胺。沒過多久,血糖又開始驟降,大腦開始發慌,情緒變得焦躁、疲乏、甚至無名火起。
糖是甜膩的哄騙,精緻碳水則是披著主食外衣的間諜。 兩者聯手,一個讓你心情飄浮,另一個讓你掉進能量黑洞。
當我把這些都一併放下來,不只是情緒開始回穩,連專注力也變得前所未有地安靜。我才知道,原來那種一直想滑手機、想分心、想吃點什麼的感覺,不是我不夠努力,而是我正在血糖下墜。
你會發現,糖比肉更懂得偽裝。 它不會有血,也沒有腥味。它是甜的,是誘人的,是讓你以為自己值得被好好對待的東西。 但它的代價卻悄無聲息地,藏進了你每一次的「好累喔,喝個奶茶再說」、「最近壓力大,吃塊蛋糕安慰一下自己」。
你以為你懶散、憂鬱、沒動力,是你不夠好、不夠積極; 其實你只是血糖退了,快感掉了,大腦缺乏穩定的能量來源。 糖從不會直接殺你,但它會一點一滴拉走你的平衡。 不是暴力,而是日復一日的化學細語——讓你以為,是你自己選擇了低落。
那麼,什麼樣的糖量算「過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成人每日添加糖的攝取量,不應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理想狀態甚至應降至5%,也就是一天大約25克——約等於六茶匙糖。
聽起來或許不多,但問題是,這些糖很少是你自己拿湯匙加的,它們多半潛藏在你未曾留意的地方:一杯全糖奶茶約含50克糖,一瓶調味優格可能超過20克,就連早餐的吐司、果醬、沙拉醬,也悄悄讓你一天超標。
問問自己:你今天喝過奶茶了嗎?吃過甜點、喝過果汁,或只是隨手拌了一下便利商店的醬包?如果有,那麼,你可能早就「輕鬆破表」,而不自知。
它不只是影響情緒,更悄悄擴大了我們對「慾望」的誤解。 我開始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挑起我們內心躁動的東西——是食物的味道,還是那種不被滿足的執念?
這讓我想起佛教中經常被提及的「五葷」。我一直很好奇:既然那些蔥、蒜、韭等原本也是蔬菜的一種,為什麼卻會被視為與慾望有關,甚至被認為會引發貪念與躁動?
或許,那些禁五葷的修行者早在當時無法預見「糖」這個東西會變成現代社會最強烈、最普遍、卻最難被察覺的慾望催化劑。 五葷或許有氣味、有刺激性,但它們來自自然、不依賴精煉;而糖,特別是精製糖,則像是一種科技造神後的「情緒毒藥」,讓人陷入一種甜膩的依附,然後失去身體對真實渴望的感知。
真正令人慾望高漲、想像過度、難以自拔的,或許不是蒜、蔥、韭,而是那些在血糖高點時彈出來的網頁廣告與「你值得更好」的誘惑話術。
這也讓我重新思考佛教修行中那條被我們現代人視為「奇怪飲食習慣」的戒律——過午不食。 表面上看,好像只是節食,但實質上,那是一種對慾望的觀照練習。不是因為吃晚餐會墮落,而是他們發現:人在身體疲乏、光線漸暗、情緒起伏的傍晚與夜裡,最容易拿「吃」來安慰自己。
那時代還沒有精製糖、奶茶、甜點,更沒有滑不完的外賣App;他們要抵抗的,也許只是心裡浮動時那一碗粥、一塊糕。 但他們早已知道:真正讓人卡在痛苦中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你以為自己「非吃不可」的那股執念。
現在想來,古人所斷的是粥與糕,我們卻要與「糖」這種科技複製出來的愉悅感抗衡。 我們的難度,恐怕早已超越了他們。
那些修行者可以靠觀呼吸、走禪步去轉化慾望,我們呢? 我們一邊說著要清淨無欲,一邊打開手機,就有無數的奶油、珍奶、火鍋、甜點、網紅肌肉身體在那裡對你微笑。
你說五葷會引動性慾?我現在更相信,糖,才是這世代最被低估的色慾來源。 它從不露骨,但它無所不在。它躲在你的早餐吐司、下午茶餅乾、果汁、穀片、便當醬汁裡——然後牽動你情緒,放大你的焦慮,勾起你以為叫做「渴望」的東西。
而我們從來沒被教過,怎麼對抗它。
我有時在想,那些近年來不斷飆升的「憂鬱症」「焦慮症」診斷率,除了環境太快、壓力太大,是不是也跟我們吃進肚子裡的糖與碳水,脫不了關係?
科學界早已發現這條隱秘的通道:血糖起伏、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關係密不可分。 2017年,倫敦大學的心理流行病學團隊追蹤了八千多名成年男性,發現每日攝取高糖的個體,在五年內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上升了23%。研究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
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則揭示,高糖會誘發體內慢性發炎,進而促使壓力賀爾蒙皮質醇升高,影響腦部穩定性。
根據2019年《Nutritional Neuroscience》期刊的回顧研究,糖的攝取會影響腸道菌群失衡(如抑制益菌「雙歧桿菌」的生長),進而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與多巴胺的釋放。
換句話說,糖的影響不是「魔法」,而是一場身體內部的連鎖反應。而這些反應,會轉譯成我們「情緒低落」「焦躁不安」「難以集中」的表現,卻容易被誤認為個性問題或靈性業力。
當然,我不認為糖是造成一切情緒困擾的唯一兇手。 壓力、創傷、社會節奏過快、睡眠品質不佳、甚至遺傳體質,都是情緒失衡的重要來源。
但正因為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世界的速度,也不能選擇童年的經歷, 所以更應該去留意那些其實我們還可以掌控的習慣。 在所有這些因素中,飲食是最容易被低估、卻最能改變狀態的入口。
如何知道自己糖吃多了?
如果你發現自己下午特別容易疲倦、焦躁,總想來點甜的提神;若你晚餐後習慣來塊甜點「犒賞一下」;或者當你心情不好時,腦中第一浮現的是冰淇淋、飲料、泡芙而不是一個擁抱——那很可能不只是喜好,而是身體在渴糖。
不是你懶,也不是你沒毅力,而是糖,正悄悄綁架你。
如果你也正處在一段混亂、低潮、不穩定的狀態裡,試著別急著往外找答案。 或許,把糖放下來,讓自己的血糖重新走穩,讓自己的大腦回到一個比較乾淨、清醒的狀態,再來看「到底發生了什麼」,會是個不一樣的起點。
你不必一下子就把糖連根拔起,也不需要對自己太過苛刻。
開始時,可以只是慢慢地減少:那杯每天都喝的甜飲,改成半糖;常吃的餅乾和醬料,選擇無糖或少糖版本;習慣的白飯與麵包,換成南瓜、地瓜,或一小碗溫熱的糙米飯,讓身體學會穩穩地接住能量,不再高高低低地跌宕起伏。
當然,剛開始調整時,你可能會經歷一些「戒斷反應」:頭痛、情緒不穩、易怒,甚至出現莫名的倦怠感。那不是你意志薄弱,而是你的身體正在學習離開對糖的依賴。請相信——這些症狀通常會在兩三天內緩解,只要願意稍作等待,身體會慢慢回穩,而你的清醒與平靜,也將隨之回來。
你會發現,只要在每一餐裡放進一點蛋白質,添上一些好油脂,情緒也不再那麼容易飢餓;你會明白,原來多喝一點水、補足電解質,不只是養生口號,而是對抗脆弱的底氣。
這不是什麼修行,只是學著對自己好一點——不是用糖安慰自己,而是用穩定去撫平渴望。
重點不是變成極端的「健康人」,而是學會聽見自己身體的聲音。當它躁動時,你是否知道,那是不是糖在對你說話?
你會發現,靈性不是「升天」,而是回到肉身。真正的覺醒,不是離開身體,而是住進身體,照顧它,理解它,尊重它。
就從今天起,讓我們從糖的手中,奪回自己。
——
先聲明,這一切只是我個人的好奇與思考。 我沒有打算說服你,也不是想挑戰誰的信念體系。 但如果你讀完這篇文章,腦中浮起了反駁,覺得「這樣說太偏激」、「糖哪有那麼可怕」、「憂鬱怎麼可能只是吃錯東西」—— 那麼,我沒有要說服你, 我只想輕輕地邀請你:
不如,就試試看——一個月,無糖、無精緻碳水。 不是為了瘦、不是為了變強大、不是為了任何目標, 而只是為了感受: 當你把糖從身體裡請出去,你的心,會留下什麼?
你以為你戒掉的是糖,其實你是在解除一場咒怨。
它從不血腥,也不恐怖。它是甜的,是溫柔的,是讓你一邊失去自己,一邊誤以為那是「值得的獎勵」。
而最深的詛咒,就是讓人甘願。
所以,不如就試試看——一個月,無糖、無精緻碳水。不是為了瘦,不是為了變強大,也不是為了任何目標,而只是為了感受:
當你真正離開糖,你才會明白,誰才是真正在控制你。
你不需要先相信我,
你只需要先相信自己的身體。
剩下的,它會告訴你答案。
當然,你也完全可以擁有自己的健康飲食立場。 或許你在邊讀邊反駁,甚至想拿出更多科學研究來證明你的觀點。 我理解,也尊重。 因為每個人的體質與歷程都不同,這篇文章從來不是在否定其他方法,也不是為了證明我走的路才正確—— 它只是我,在無糖無碳水的第十七天,寫下的誠實感受。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8-05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