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心棲

那天深夜,他傳來訊息,只有短短幾個字:「老師,我想念她了。」
我望著螢幕,沒有馬上回,因為我知道,這不只是懷念,而是他心裡的某一扇門,還沒關上。
他與她分開已經四個月,分得不算難看,卻也不甘心。他說,那天分手後,他回家的路上,腦海裡一直在重播七年來的片段——一起熬過低潮、一起租房、一起窮得只剩一包泡麵的日子。他說:「我知道再回去會是什麼樣子,但我就是還會想要。」
隔天凌晨,他又傳來一句:「老師,我想要再嘗試下。」
我問他:「你是真的想回去,還是只是害怕現在的空?」
他沉默很久,最後說:「唉,我也不知道,是我自己犯賤吧。」
他這樣說不是第一次。我聽他這樣責備自己,也不是第一次。只是每一次,我都知道,他的「犯賤」,其實不是為了糟蹋自己,而是為了重新確認:自己還有重量,還能在她的世界裡被需要。
他們說好了不再聯絡,甚至彼此都發過那種「以後我們不要再這樣訊息了」的語句。但訊息還是來了,只不過換了一種形式——「你還好嗎?」、「今天有下雨嗎?」「你最近是不是很累?」這些話,看起來像關心,其實每一句,都像是兩個人暗地裡留給彼此的後路,一種不說破的聯繫。
「我們都裝得好像不再需要對方了,可是,我們的訊息裡,句句都是想留下些什麼。」他說。
我明白他在說什麼。
人分開以後,最難的不是不聯絡,而是學會讓對方從「心裡的那個角色」真正退場。你可以不再見面、不再說話,但那個人曾經在你心裡的位置,會在你無意識地路過舊地、吃著他愛吃的菜、聽見某首歌時,忽然跳出來提醒你:「他曾在這裡。」
心理學說,情感不是用邏輯來結束的,而是靠時間與誠實慢慢淡出的。一段關係結束了,並不代表你立刻能抽身,因為我們的大腦裡早已寫滿了「與他有關」的程式碼。每一個習慣、觸感、節日、對話的語調,都是他留下的指紋。而你得一個一個擦掉,才能重新開始。
很多人問:還會想一個人,是不是代表還愛著?
我想,也許有時是。但更多時候,我們想念的,其實是自己——那個在他身邊時比較快樂、比較完整的自己。
你不是愛他,而是愛那個被他愛著的你。有時候,想見他,不是因為想復合,而是想證明自己還重要。有時候想發生性關係,不是出於愛慾,而是身體記憶裡對熟悉的渴望。一場擁抱可能只是為了證實「我不是被丟下的那個」。而每一段「再試一次」的衝動,有時只是想逃避那個需要重新開始的自己。
我對那位學員說:「你不是犯賤,你只是還沒學會怎麼不靠著她來定義你自己。」
事實上,這樣的情感拉扯並不只存在於某個城市、某個年齡層。就連世界上最光鮮亮麗的名人也曾經歷這種「分了手卻還在彼此生命裡迂迴」的感情殘響。像是 Bella Hadid 與 The Weeknd,那段幾度分合、互相試探、彼此仍保留聯絡的愛情,不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還在想你」嗎?
他們在分手後仍互相關注彼此動態、出席同場活動時眼神交纏,甚至各自與新伴侶分開後又傳出復合的傳聞。那些訊息與再見,究竟是告別,還是情感的延長線?我們不得而知。但從他們的故事裡,我們能看見一件事——有些人,即使不再一起,也從未真正離開彼此心裡。
分手的真正結束,不在斷聯的那天,而是你能夠真心祝福對方去過他自己的生活,無需再回來回應你的愛與不甘。那一刻,你才真正自由。
但如果你願意停下來問自己:「在這段感情裡,我真正學會的是什麼?」你也許會發現,愛情的功課,從來不是「如何守住對方」,而是「如何認出真正的自己」。
我們很多時候堅守的,不一定是愛,而是習慣,是陪伴,是承諾了太久之後不願認輸的自尊。我問過許多學生:「你感覺還有愛嗎?」他們幾乎都說有。但再問深一層:「你愛的是對方,還是那段相處方式?」他們沉默了。
堅守,是願意理解與陪伴對方成長;
執著,則是拒絕面對已經變了的現實,只為了保留熟悉的感覺。
這兩者的差別,不在行為,而在內心動機。是否願意走向當下的真相,而不是抓緊過去的回憶。
我看到有些情侶分手後會上 ChatGPT 聊天,尋找分手後的傷痛處理方式,有的會問:怎麼挽回?怎麼讓對方回來?有的會買感情引導的學習書籍,學習如何讓自己更懂愛。這些行為看似積極,其實背後往往是一種試圖「證明這段感情還有機會」的焦慮。
那是出於愛,還是只是想守住一段關係的形狀?
我們太容易把「不甘心」當成「還愛著」,把「習慣」當成「真實的需要」。愛其實不能只是這樣的——不是只因為離開了覺得痛,就等於對方是對的人;不是只因為我們還有互動,就代表那互動還值得繼續。
真正值得問自己的,是:
「我想回去,是為了愛對方,還是只是想回到那個比較安心的自己?」
「我現在想做的,是忠於我的愛,還是只是在逃避分開後的不確定感?」
若我們誠實以對,也許會承認:愛,不該是補償、不是賭博、更不是責任感的延長。愛,是有意識的選擇,而不是情緒的反射。
但我也知道,說得再明白,懂得再透徹,有時候,心還是做不到。正如很多人會苦笑著說:「臣妾做不到啊。」我們不是不明白這些道理,而是在放手與看清之間,卡著一個我們還抓緊的「安全感」——即使那已經不是愛。
我們常說,分手後才知道對方的好,才懂得珍惜。但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都會笑——不是笑這句話有多真,而是他們說這句話的時候,眼裡只有對方,卻看不見自己。
當你說「我終於明白他有多好」,你真的明白了嗎?你看到的是他,還是你在失去後心裡投射出來的光?你有沒有回頭看看:那段關係裡,你的感受、你的委屈、你曾壓抑的需求,都去哪了?
我們以為失去的是一個人,但有時候真正被遺忘的,是自己。
所以,與其一再緊抓那個已經離開的人,不如問自己:「我能不能不再丟下我自己,去換一個愛的證明?」
也許你還會想她,也許你還會在夢裡對她說話,也許你們的訊息還會曖昧不明地斷斷續續,但有一天,你會明白——這些不等於愛,只是慣性與空缺的交錯。愛,是讓彼此都能好好生活,即使不再一起。
我知道,他還會再訊息我幾次,或許幾十次。每一次,他都會更靠近那個不再需要透過她來看見自己的自己。
而那一天來臨時,他會明白:
我還在想你,但我已經不需要你,來完成我。
這話說出來的時候,有一種說不出的疼。像是夢中人還未清醒,就被一棒敲醒。但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這麼一棒,來敲碎那個不願醒的自己。因為不醒,就會一直等;不醒,就會誤把幻覺當信仰,把痛感當深情。
那一棒,也許不是別人敲下的,是你終於願意對自己誠實時,親手放下的執念。
而你會發現,那夢醒的一刻,並不代表愛從此消失,而是你終於明白:愛不是一場對方給你的救贖,而是你終於選擇回來擁抱自己的起點。
這場醒來的痛苦,不是結束,而是一次華麗的轉生。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7-28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