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心棲

有沒有一種時候,你其實已經很努力了,但內心還是有個聲音冷冷地說:「這樣還不夠」?
又或者,你其實什麼都沒做,但旁人卻說:「哇你好棒!」
那麼——到底什麼才算是「做到」?是有結果才算?還是有忍耐就好?如果今天我沒有發飆,但心裡已經內傷三百回合,這到底是「修養」還是「壓抑」?
對不起皇上,臣妾真的分不清楚了。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生命的學習,真的是要「做到」什麼嗎?
還是我們花錢去上課,是希望快速獲得一個自己想要的「結果」、一個讓我們安心的「答案」?
那麼,這樣的學習,真的是為了「改變過去那個不好的自己」嗎?
還是,其實我們真正需要學的,是怎麼用自己這一身所有的條件——性格、創傷、特質、脆弱、力量——在這個世界上好好活著,不用變成誰喜歡的樣子,也不用被捏成社會標準的模樣?
有時候,我會卡在一個很模糊的問題裡:怎樣才算是「做到」?又怎樣才算是「做不到」?
如果從理性的層面來看,我們所謂的「做到」通常是透過某些外在標準來衡量的。成果?成就?還是成績?這些都是可以量化、可以比較的東西,總是有個「看得見」的對比基準。
但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放進情緒和感受的層面呢?又該怎麼衡量?
比方說,我希望自己做到「不生氣」。某些時候,我真的做到了。我沒有爆炸、沒有指責、沒有把情緒潑出去。但有些時候,在某個臨界點,我還是撐不住了。情緒翻湧上來,像被戳破的水袋一樣傾洩而出。
那這樣,算是「做到」還是「做不到」?
我曾經責備自己。為什麼好不容易修煉了那麼久,還是會「失控」?為什麼還會情緒化?
但後來我才慢慢理解,情緒的「做到」從來不是一種一刀切的成就,不是今天修練了「不生氣」,明天就能畢業的課題。
在心的領域裡,所謂的「做到」,其實是一種願意多看自己一眼的能力,一種願意不否定當下的誠實,一種面對情緒來臨時,哪怕只能多停留三秒,也算是一種穿越。
我們太容易被理性訓練出一種「非黑即白」的評判模式。不是成功,就是失敗;不是堅強,就是脆弱;不是處理得很好,就是搞砸一切。但情緒不是機器,它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需要交白卷。
像我的學生說的,她覺得自己很糟糕。她覺得自己總是搞砸、總是犯錯,對自己太苛刻,最後只能好好哭一場。但她願意講出來,願意說「我不懂自己在幹嘛」,那不也是一種做到了嗎?她突破了自己原本不願示弱的模式,勇敢地向外求援,這就是一種在脆弱裡開出的花。
有些人對「做不到」非常在意。他們的挫折不只來自於事情的難度,而是那種「我怎麼還是辦不到」的自責感。越在意,越會陷入一種「我怎麼總是搞砸」的循環。就像這位學生一樣,她不是沒努力,而是太努力了,以至於當她無法如預期做到時,那種落差與內疚就會把自己吞沒。這份看重,其實也顯示了她對自己的要求、對人生的誠懇——只是,誠懇不該等於嚴厲。
說到這裡,我也常常在想:我們到底為什麼總想要「突破」?
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很快地「突破」,彷彿一突破就能從痛苦裡畢業,從混亂裡掙脫。但什麼才是真正的突破?
在生命的學習裡這麼多年,我發現自己其實從未刻意追求過什麼突破。反而,我更關注的是——怎麼在生命裡「穿透」每一個來臨的情緒。
突破,像是一種結果導向的渴望,一種「我想快點結束這段痛苦」的急切。
而穿透,則是一種願意慢下來的陪伴,是「我不急著離開這裡,但我想看清楚這裡是什麼」。
突破有時像是一種攻頂式的勝利,仿佛翻過這座山就沒事了;
但穿透卻像是走進森林深處的靜默,讓我們學會在迷霧中感受路徑、辨認聲音、接住自己。
前者是結束感,後者是深入感;
前者像衝破一道牆,後者像穿過一層層薄紗,直到看見內裡的柔軟與真實。
突破需要力量,而穿透需要誠實。
很多人在突破不了的時候會怪自己不夠強、不夠清醒、不夠智慧。
但其實那可能不是失敗,而是身體與情緒在告訴我們:「還沒準備好」,或「這一層還值得多待一下」。
所以我學會告訴自己:慢慢來吧。
也許我今天沒辦法做到完全接納自己,但我有試著看見這個不願接納的自己;
也許我還會生氣,但我知道氣完後的那一絲愧疚與疼惜,也是一種穿透。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急著證明什麼,也不需要急著「做到」。
那些你覺得自己還做不到的事,也許只是因為你還在穿越,而穿越從來不是失敗的反面,而是生命在提醒你——
這裡有些什麼,值得你再停一下,再感一下,再陪自己一下。
真正的成長,不在於我們能多快掙脫情緒,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不逃跑。
願不願意哪怕只有一點點,也陪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走下去。
所以啊,當你下一次又覺得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別急著給自己貼標籤。
試著這樣問問自己:
「我今天,有沒有稍微多看了自己一眼?」
「我是不是已經在穿越了?哪怕只是一點點?」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已經是人生中最了不起的一次「做到」。
至於那些還做不到的事,就讓它們慢慢來吧。
畢竟,連皇上也不是一夜之間就能登基的呀。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7-22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