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心棲

——關於控制、脆弱與愛的坦白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願意溝通,而是太怕被看見真實的自己。 於是,我們用建議掩飾不安、用控制包裹脆弱、用沉默維護尊嚴。 但愛情最需要的,從來不是完美,而是一份能夠坦白的勇氣。 這不是技巧,是一種放下面子的信任—— 信任你會看見我的軟弱,卻不因此離開。
回頭看自己寫的這篇文章,突然又冒出一個新的靈感。 我開始想:那個太太,為什麼會有那麼強烈的「控制慾」?
當然,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理解和探討——控制慾往往來自恐懼,而恐懼背後則藏著一種深層的不安全感。但問題是:這個恐懼從哪裡來?它到底是在害怕什麼?是哪一塊出了空?
這讓我想起一個很常被提到的詞:自卑,或是沒自信。 不過,這兩個詞現在幾乎被心靈界用到爛了,太快被搬出來講,反而失去了指向性。
我比較好奇的,是:到底是什麼在支撐著那一個人的自卑和沒自信不被崩塌?又是什麼讓她非得死守那個形象不放?
我想,除非一個人非常清楚自己有哪裡不足,卻又無論如何都不願承認自己的脆弱——那麼她才會撐強,愛面子,逞逞硬撐出一個「我沒事」的樣子。 於是,只好用一件又一件看似正當、甚至「為你好」的事情來掩蓋她真正的不安。
說到底,不是因為她不知道自己軟弱,而是她不容許自己被看見軟弱。 因為一旦被看穿、被揭開,那種羞辱感,可能比什麼都更難承受。
當一個人從不允許自己軟弱,她也就無法容忍他人的自由。 因為你的「不配合」,會揭穿她早已失控的內在;你的「不依照她的方式愛」,彷彿是在說:「你看,你連『值得被愛』都無法肯定自己。」
這樣的女人,不是真的強勢。她只是在極度害怕的時候,把所有的「不確定感」用控制蓋起來。就像下雨的日子,她不讓任何人開窗,怕那一縷風會把她僅存的安全感吹散。
所以,與其說她是控制狂,不如說她是個「不願示弱的孩子」。她早就看見了自己的缺口,但她沒辦法接受「我其實不夠好」這個事實,更無法承認「我需要你」,因為在她的經驗裡,承認依賴,就等於失去。
控制,對她來說,不是武器,是防具;不是為了操縱,而是為了生存。那層防具包裹著她,替她築起一種心理上的假性安全感——好讓她不必面對那個連自己都無法確定是否值得被愛的自己。
有人控制細節,有人控制節奏,有人控制關係裡的情緒流向,但背後都在說同一件事:
「我不相信,我這樣的我,會被你留下。」
但可惜的是,這副防具太厚了,連愛也進不來。
這就是為什麼她學了心理學,也上了無數課程,但她始終無法放鬆下來,承認自己需要被愛、需要被陪伴。她把愛變成「條件」,變成「合約」,因為這樣比較安全。她說:「你有錢給我花,我就知道你愛我。」但真正想說的,是:「我怕你不願意為我花。」
那是一種極端細膩的情緒交換,她太小心翼翼了,小心到連脆弱都必須用條件掩蓋。
其實她要的從來不是物質,她要的,是你不嫌棄她的需求;不是你完全聽她的話,而是你願意花一點力氣來理解她那些話背後的委屈與無助。
她太怕了,怕自己一旦承認「我不夠好」,你就會離開。 所以她選擇當那個什麼都懂、什麼都安排好的女人——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其實是她心裡最深的無助。
老公,我很怕叻。
我怕我說「我不夠好」,你就嫌棄我;
怕我一軟下來,你會說我懶,覺得我不成氣候;
怕你看穿我,其實我只是想逃避,找理由。
我不是不想愛你,
我只是太怕你看見我那個不夠好的樣子,然後說:
「這樣的你,幫不了我,撐不起我們的未來。」——
因為愛一個人,某種程度上是自發的,是心甘情願的靠近; 但承認自己的無能,是把自己交到對方面前,不只赤裸,還無力。
愛是一種給出,而坦白,是一種放下。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去愛人,卻從未真正允許自己被愛。 因為被愛,意味著你得接受自己「沒有那麼好」,而對方卻仍然願意留下。
——
打個比喻,如果一個人能夠坦白地說:「我其實只是怕麻煩,我不想想太多,也不想改變太多,因為我怕失敗、怕被批評、怕你覺得我懶。」那麼,溝通反而變得單純了。
她不需要用一連串「建議」來掩飾自己的不願意,也不需要拐個彎去挑戰對方的觀點,只為了證明:「你那樣不對,我才是理性的。」
但男人,也有他的怕。
有時候,他說的「我們要務實一點」,其實是在說:「我怕失敗了,妳會怪我」;
他說的「不要這麼感情用事」,其實是在說:「我不知道怎麼處理妳的情緒,所以我怕。」
當丈夫用「現實考量」包裝自己的疲憊,妻子聽到的卻是:「你根本不支持我」。
一句話,兩種翻譯,雙方就此卡進彼此的誤讀。
反過來,丈夫若也能說:「我不是不願意試試看,而是我真的累了,我怕你期望太高,到最後是我讓你失望。」那麼,他的「退縮」,就不再顯得冷淡或潑冷水,而是一次坦誠的自我揭露。
但可惜的是,太多夫妻的對話,變成了面子的角力—— 一個拚命想被認同;一個拚命想撐住自己不被說服。 一個用「我只是建議」掩蓋其實是「我想掌握局勢」; 另一個用「我只是在提醒現實」掩飾其實是「我害怕改變」。
於是,兩人都不是在溝通,而是在防禦。
久而久之,建議變成命令,回應變成反駁,對話變成辯論; 再久一點,就連辯論都沒了,只剩一個人持續發表,另一個人默默關機。
其實,夫妻之間若能夠給彼此一點空間,說:「我聽得出你很有熱情,但我真的還沒準備好。」 或者:「我知道你想讓生活變好,但我現在需要的是安穩,不是改革。」
那麼,關係裡就多了一種可能性——不是非做不可,也不是全盤否定,而是「我們可以先放一放,再看看」。
溝通不在於誰說得有道理,而在於:我說這句話的時候,有沒有把你也放在心上?
如果一方始終把「我不想配合」隱藏在「你這樣不對」的語言中,另一方也只會學會:「那我乾脆什麼都不說,免得又被挑。」
久了,溝通變成表演;愛情變成公事;彼此的願望,變成無人領取的留言。
所以,比起「誰的建議比較好」,夫妻更該練習的是:怎麼說出自己真正在意的東西,而不是用意見包裝脆弱。
——
許多人的掌控慾,其實正是無法接受真實的自己的一種延續。… 因為如果我能夠掌握這段關係的走向、掌握你會不會離開、掌握我們的未來是不是如我預期—— 那麼我就不需要去面對那個「我其實一點也不確定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的自己。
掌控,是一種心理上的「假性安全感」建構機制。
有些人控制細節,有些人控制他人的情緒、有些人控制伴侶的想法與選擇,其實背後都在說一件事:
「我無法接受我不能控制你,因為這會讓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被需要、不夠重要。」
當一個人對自己「不夠好」的部分毫無容忍度,對「失敗」與「被拒絕」的經驗懼怕到極致,他就會轉向控制。因為控制別人,比接受自己來得簡單得多。
但弔詭的是,越想掌控一段關係,就越失去它。 因為沒有人願意在被操縱的空間裡誠實; 而沒有誠實,就沒有真正的愛。
掌控慾的解方不是更努力去控制局面,而是練習和自己的真實和平共處。 練習說:「我有時候很怕你不理我。」 練習說:「我希望你依賴我,是因為我總覺得自己不值得。」 練習說:「我想安排好一切,其實只是我怕混亂會讓我崩潰。」
那需要極大的信任。 而信任的前提,是願意讓對方看見你的破綻。
所以說到底,真正的愛,不是我有多愛你,
而是我有沒有勇氣,在你面前承認我沒那麼堅強。
「敢不敢说『我不知道怎么办』,而不是装作一切在握;
敢不敢承认『我怕你不爱我了』,而不是假装洒脱。」
因為愛,不是強者的戰場,
它是一場讓兩個脆弱靈魂都能卸下武裝的相擁。
而那句——
「老公,我怕叻」,或許正是愛真正開始的地方。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7-16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