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心棲

有一種痛,不哭不鬧,只靜靜躲進夜深人靜的角落; 有一種原諒,不張揚、不言語,只是在某個瞬間,突然不再那麼在意。 原來真正的釋懷,不是「算了吧」,而是「我終於不再需要你給我一個交代」。
很多人問我,對「原諒」有什麼看法?
我通常會反問:「你所說的原諒,是什麼意思?」 是一種美德?一種崇高的姿態?是放下?是不想計較、覺得累了? 還是,那只是一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避風港?
我們總被教導要「看開一點」,但什麼叫「看開」?又為什麼我們這麼急著教別人要原諒?是因為「生氣就是在懲罰自己」這句話嗎?
我不否認這句話有道理,但多數人誤解了它的本意。 生氣不是錯,更不是脆弱。它其實是一種訊號—— 當我們不懂得好好生氣,就會陷入一種混亂:以為生氣是不應該的,以為表達怒氣會讓人內疚,會破壞關係,會不被喜歡。 於是,我們壓抑、我們沉默、我們假裝沒事,卻在心裡悄悄積了一層層的不甘與委屈。
而往往這些怒氣的背後,其實藏著渴望。 我們渴望被重視、被理解、被在乎。 當對方無法滿足這些,我們才會憤怒。那種氣,其實是對自己「得不到」的失望。
例如:有個朋友曾在我最低潮的時候,轉身離開,理由是他無力承擔我的情緒。多年以後他想回來修復這段友情,我卻發現,我不是放下了,而是我不再期待他能懂我。
或者是,那個從小就愛批評我的母親,總是用「我為你好」來壓過我想說的話。直到成年,我才明白,我不是氣她的語氣,而是她從來沒真的想了解我。這些未被聽見的聲音,最終成了對自己的質問——我到底在氣什麼?
又或者,在一段感情裡,對方劈腿之後理直氣壯地說:「我只是追求真愛,妳應該祝福我。」那一刻我不是氣他的背叛,而是被他否定的整段關係彷彿從未存在過。我不只是被拋棄,更像被抹去。
所以,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原不原諒對方,而是: 我們是否願意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聆聽那份渴望到底是什麼?
這樣的誠實,是需要時間的。需要我們看見:對方的能力、對方的意願,甚至對方成長的文化背景,與我們截然不同。 我們也得承認,對方可能真的給不了我們想要的。這並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一種生命經驗的差異。
這個過程,叫做成長。 它不急、不強求、不美化原諒這件事。 而是讓我們慢慢在生活裡去體會——什麼是和自己和解。
原諒,不是用嘴巴說的「我原諒你」, 而是當我們再次面對那個人,語氣中沒有了針鋒相對, 動作中沒有了自我防衛, 心中沒有了想證明什麼的衝動。
原諒,是當我們自然地不再抓著那筆帳, 也不再期待從對方身上拿回什麼, 而是自己已經學會了安頓自己。
有時候學生聽我講這些,也會困惑地問我:「老師,那這樣的過程要多久?」 我總會輕輕地反問:「你會這麼問,是因為你想要原諒對方對吧?」 這句話一出口,他們常常愣住了,因為他們發現——自己其實很在意要不要原諒。
我會告訴他們,其實這跟對方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真正的原諒,不是為了對方,也不是一種道德上的完成式,而是來自於——「我內心的運糧時間夠了」,我有足夠的情緒、理智、理解,去慢慢消化這一切。 不是因為「應該原諒」,而是因為「我準備好了」。
那麼,原諒需要做些什麼嗎?
當然需要。它不是放空,而是放懂。 它需要你先去理解:那件令你糾結的事情裡,你真正期待的是什麼? 你渴望的,是一個解釋?一份認錯?一句對不起?還是一個從未出現過的擁抱與理解?
你必須先走回你自己內心的房間,去傾聽那個不斷在敲門的自己。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在氣的是對方,其實真正受傷的是那個曾經「相信會被好好對待」的自己。
這一層層的剝開與面對,就是原諒真正的旅程。
而當我們有一天,真的能坦然說出: 「我可以好好生氣,也可以,好好地放下。」 那便是一種靜靜的勝利。
我們終於明白,原諒不是一種命令,也不是一種義務, 它不是社會強加於我們的高尚品格,而是一場緩慢的自我回收。 我們將那些說不出口的委屈,一點一滴收回心中,親手包紮。真正的
原諒,不是放過別人,是放過那個無數次被推向委屈的自己。
我們學會看見自己的渴望,也承認自己的失落, 從那些無法被滿足的愛中,抽身而退,不是敗退,而是成熟。
所以啊,當有一天你再遇見那個曾讓你痛的人, 你也許不再閃躲、不再怒火中燒, 你只是平靜地點頭微笑,像對一段舊夢輕聲說: 「謝謝你出現過,而我的路已向前行。」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发布于 2025-07-14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